近日有媒体报道,部分农家书屋、农村大舞台、村史馆、活动中心等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接地气、闲置率较高,高大上的农家书屋大门紧闭,崭新的图书一本本“沉睡”在书架上,老百姓觉得浪费,干部也无奈。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的好处,世人皆知,这毋庸置疑。特别是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思维、新观念等层出不穷的今天,乡村要振兴,农业要转型升级,农村群众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农民要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把书屋建到农村群众的家门口,让农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阅读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但如果不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盲目上马的农家书屋,就可能沦为“形式主义新阵地”。
据介绍,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某村文化活动中心2016年建成,有9个功能区,包括村史馆、妇女儿童之家、休闲书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半月谈记者两次来到该中心,发现9个功能区中有8个大门都是紧闭的,仅有一间活动室开着门,来往的村民很少驻足。一个农村农家书屋,居然有9个功能区,这样的“高标准”,显然已经脱离了农村的实际,既走形式,也不接地气,而且很容易出现浪费。
农家书屋是农村群众看书学习的地方。农家书屋的建设,既不能简单追求高标准,追求豪华气派,也不能照搬城市图书馆的建设。要知道,农村群众文化水平本就不高,加之随着农村大量的青壮年群众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基本上都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群众,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实绩情况,以为建一栋大楼,随便摆一些书籍上去,农村群众就会摩肩接踵地去阅读,那未免很傻很天真。
农家书屋要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一是形式要多样。农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就要求农家书屋向他们提供的不能只是纸质书,而是要多种形式,比如电子书、涉农专题片、科教片等。春天播种时间到了,就可循环播放科学选种、播种等科教片,让农村群众学习掌握。二是内容要接地气。农村书屋怎么建,怎么布置,要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根据他们需要选择相关内容的书籍。三是借阅要方便。要让农村群众随到随借,借阅方便,他们才会多来多借阅。(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