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筑牢“保障网”,续写“后脱贫时代”新篇章

2021年04月06日08:49

来源:大河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民政部门以完善制度机制、聚焦特殊群体、助力重点地区攻坚等政策“组合拳”,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脱贫成就,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然而,脱贫不是重点,而是奔向美好新生活的起点,各级党员干部仍然要“靶心不变”、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织密“保障网”,兜住民生底线,续写“后脱贫时代”新篇章。

  强化制度保障,确保“点对点”的帮扶。制度是确保脱贫后群众平稳过渡的最强有力的保障。无论是“三不愁两保障”政策、困难群众救助补助政策,还是返贫预警监测机制,这些制度的制定都在于确保每一个脱贫群众脱贫后,在政策、制度的有效衔接下,能够保障生活、困有所扶。因此,要求各级党员干部用好全面摸排、“结对”“结亲”、动态监测机制,精准掌握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给予困难群众相应的帮扶,确保“点对点”帮扶到位,让每一个脱贫群众都能在制度的保障下过好生活、创造未来。

  动员社会力量,做好“面对点”的帮扶。做好脱贫“后半篇文章”不只需要帮扶干部的力量,更加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要调动社会组织、慈善力量、专业社工、志愿者参等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将帮扶的网织得更大、织得更细,不断提升社会温度。有了社会力量的加入,整个脱贫群众生产生活保障体系就会更健全,覆盖面更广,自然就能够为脱贫群众自立自强、创新创业创造更多的空间与机遇。因此,各级党员干部要涵养全局思维,从社会面的角度出发,调动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融入帮扶队伍,让群众的具体问题有更多方面、多维度的解决措施,并且得到长久的解决。

  优化公共服务,增强“面对面”的帮扶。在“后脱贫时代”,困难群众的生活、住房、医疗等问题基本得到全面解决。但是,做到这些只能是摆脱贫困,而与实现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优化公共服务,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立图书馆、完善运动场所、组织开展手工艺、音乐赏析、诗词歌会等活动,就是推动群众生活迈向更高台阶的重要举措。这也是强化“面对面”帮扶的关键一招。“面对面”帮扶,就是通过从社会面的角度,完善公共职能、优化设施服务,营造更加积极健康、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让广大脱贫群众沐浴在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阳光下,让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得以满足,从摆脱物质上的贫困,到实现精神上的富足。

  “后脱贫时代”就是要针对困难群众的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具体解决个人生活、医疗等问题,到整体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唯有下真功、下实功,才能续写“后脱贫”时代新篇章。(胡臣臣)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