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国工匠”别停在嘴上

2021年04月26日07:17

来源:大河报

  □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7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奖),6次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3项国家专利,100余项国家、省、市技术创新奖……“大国工匠”鹿新弟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迟迟评不上高级职称,单位一个“同意”的章成为最大“拦路虎”,将他挡在正高级工程师门外。

  根据辽宁省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鹿新弟均符合破格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资格要求。单位拒绝的理由是:“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正高级工程师,你评上了,怕别人有想法。工人没有资格评。”明明具备条件,偏偏不放行;“怕别人有想法”,不怕创新者有意见。鹿新弟的遭遇令人不解,其单位的态度更是让人陡生寒意——“大国工匠”尚且撞上了职称评定的“玻璃门”,普通技术工人想要“华丽转身”谈何容易。

  现实生活中,遭遇困境的不只是鹿新弟,一些一线制造业企业里的技师们普遍待遇低、工作强度大、科研动力弱。部分企业内部人士反映,国家有很多好政策,但在企业行不通,有的文件根本不执行。一边呼吁工匠精神,一边堵塞技术工人的上升通道,这样的企业注定难以行稳致远。所谓“工匠精神”,不仅是指掌握特殊技能,更是指具备卓越品质。弘扬“工匠精神”,不仅需要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提供奖励,而且有必要提高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

  如果一位技术工人足够优秀,却以种种“莫须有”的理由在评职称时被拒之门外,负面影响不可估计。事实上,社会上一些大国工匠遭受的不公待遇,让即将步入职业学校和已接受职业教育的年轻人又“揪起心”,对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巨大疑问,甚至对产业工人身份丧失信心。物质财富的创造,最终总是要落到生产一线的劳动者身上。鼓舞劳动者积极工作的热情、锐意进取的激情,首先就要不断拓宽技术工人的职业上升通道,让“大国工匠”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褒奖。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