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从“医圣”身上该学点啥?

2021年05月15日12:50

来源:大河网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首先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随后,习近平来到南阳月季博览园、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考察当地依托月季、艾草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就业等情况。

  一提到张仲景,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留给后人的《伤寒杂病论》,但不少人只是停留在 “医圣”尊称、著作名称和相关的人物故事上,真正深入了解他的人并不多。去年披露的新冠肺炎中药方剂有来自《伤寒杂病论》的消息,激发了不少人对他的兴趣。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到南阳考察调研首站来到医圣祠,让“医圣”再次走到前台,走到更多人的心中。张仲景留给我们的远不止《伤寒杂病论》和对中医药的贡献,更多的是其背后的精神财富。

  “医圣”背后折射出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奉献精神。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本土科技发展中的瑰宝,是中医药界数千年来辛勤和智慧的结晶。他们“以苍生为重”,悬壶济世,活跃于乡间市井,听民声,知民情,以一颗“医者仁心”,践行着“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的人生追求。《伤寒杂病论》不是张仲景一个人的智慧,而是他对自己工作经验的总结,对当时中医药成果的传承和发展,为的是救国救民,泽被后世。他们用精湛的医术治病疗疾,在默默奉献中传递大爱,在播撒大爱中凝聚民心。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中医药工作者一直在认真书写着大写的“人民”。

  “医圣”让世人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斗争精神和创新动力。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与疾病做斗争是他们的本分。而要只要病人,医生就要冲在最前面,查究病因,做好现状分析,探寻应对之策。面对百姓饱受的冻疮之苦,他发明了饺子;为了救人危命,他首次使用人工呼吸法;为减轻病人在手术中的痛苦,他发明了麻服散……奋斗的背景墙上,缀满了创新的“星星”。这星光照亮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昭示后人,为民造福,战胜疾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医圣”展示给我们的是看问题的辩证思维。作为传统文化,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决不是单向而行。人们常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全面。针对一种疾病,《伤寒杂病论》里一般会有多个方子,不同的人,所用方子自然也不同,用药剂量和顺序也会存在迥异,这些无不体现出辩证的思维,这更值得每一个人在学习借鉴中弘扬和传承。

  “医圣”是行业标兵,更是精神灯塔。中医药是一个宝库。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让古老的中医学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让“中国处方”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是自豪和自信,更是担当和使命。(老车新辙)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