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又是“520”,这些地方的恋人们“有福了”。自今年6月1日起,民政部将在江苏、河南、湖北武汉、陕西西安实施结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在辽宁、山东、广东、重庆、四川实施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试点期限为两年。在试点地区,男女双方可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住地办理婚姻登记。
异地办理婚姻登记势在必行。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平均每年办理结婚登记1000万对左右、离婚登记近400万对、补领婚姻登记证400万对左右。这是一组非常庞大的数字,涉及数千万人的婚姻大事。根据现行规定,内地居民自愿结婚、离婚,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在人口流动愈发频繁的当下,婚姻登记的“户口关”,意味着不小的麻烦。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有4.93亿人处于“人户分离”的状态。更值得注意的是,流动人口中15岁至35岁的人员占了总量的70%以上,适婚人员占比高。如果还是沿用老规矩,实行老办法,回原籍办理婚姻登记,将会产生较大的时间、人力、物力和经济成本。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显然能解决恋人们的“甜蜜烦恼”。
其实,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在技术层面没有难度。公民身份信息、婚姻状况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后台系统早已录入,只需联网调取即可。这么多年来,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迟迟不见落地,绝非是因为技术限制,而是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比如说,行政资源的配置与支持问题。有观点认为,一旦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年轻人集中的大城市的婚姻登记部门可能不堪重负。
既要保障婚姻登记的就近化、便利化,又要确保服务效率与品质,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民政部选定几个地方试水,有“边试边看边完善”的考量。“跨省通办”试点地方,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婚姻登记人数会增加多少?如何优化服务来适应需求?把问号拉直,需要在实践中去观察、去解决,从而让婚姻登记公共服务能力与城市的常住人口、婚龄人口规模相适应。
更重要的是,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更彰显婚恋的个人性、自主性,鼓励青年男女敢爱敢结婚,将对婚恋心理、婚恋文化产生积极影响。以往的婚制设计,“男女双方应共同到一方当事人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有把婚姻与宗族、社区捆绑的意味。“跨省通办”不仅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更让婚恋更纯粹,让爱成为即刻兑现的幸福。
在数据联网、互联互通的数字时代,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是水到渠成之事,公共政务服务“去地域化”更是大势所趋,期望“全国通办”在更多领域成为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