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大数据“下田”,乡村产业发展“上云”

2021年06月01日08:08

来源:大河网

  大数据能为乡村振兴做什么?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或能找到一些答案。红茶、猕猴桃等农产品通过溯源技术贴上具有“前世今生”信息的“身份证”;养殖流程数字化,有效降低牲畜死亡率,提高农户收益;农户拿着手机沿着农田走一圈,地块边界、农作物品种等信息就可为农业贷款提供信息支撑。

  不同的时代,绘就不同的乡村图景。大数据时代,乡村产业发展也必将走上“云端”。随着大数据深入走进田间地头,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云加速”,搭建农产品销售“云端”桥梁,建设惠农服务“云平台”,大数据和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正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破题之笔,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数能量”。

  在2021数博会上,普安红茶贴上了“身份证”,消费者扫一扫,就能清晰了解其“前世今生”。有了数据“身份证”,消费者对产品生产过程一目了然,提振对产品质量的信心,助力农产品品牌的建立,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有利推动建立高质量的农产品产业价值链。经营者也可通过销售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主动对接,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及产业发展方向,提升产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加快形成农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有了数据“千里眼”,产品生产过程更加智能高效。当前,一些农村地区日益空心化、老龄化,带来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及农业传感技术、农业机器人、智能设备等广泛应用,可以有效代替人力从事农业劳动,实施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等一些先进生产模式,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进一步稳定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持久战,农业产业发展也需要一定的周期。要保障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既要“数能”支撑,也需要“财能”支持。以往农业经营者想贷款,正在生产的作物、养殖的产品都难以抵押,也难以用数据材料“自证”价值,银行和农户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农民贷款和银行放贷“两难”。利用农村卫星遥感等大数据技术,可精准识别地块农作物面积、类型,并通过风险控制模型预估产量和价值,有了大数据遥感,贷款可以无接触,提升了农业经营者发展信心,增加农民职业身份认同感,有助于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和吸引乡土人才回乡,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随着我国农业信息化尤其是农村电商、农机装备、科技服务等深入发展,农业农村正逐步成为大数据“大展身手”的主战场,大数据“下田”开辟新阵地,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新路径,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能。(徐桂勇)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