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换位体验”不妨多一些

2021年06月04日07:25

来源:河南日报

  □赵琳娜

  日前,北京市一名副处长送外卖的一日体验视频火爆全网。副处长原本给自己设立了日赚百元的目标,但是辛辛苦苦跑了近一个小时只赚了几块钱,最终一天下来,工作12个小时,收入仅41元。夜幕之下,城市里灯火闪烁,副处长坐在马路边摘下头盔,累瘫了的画面冲上热搜第一。副处长直言,很委屈,这个钱太不好挣。网络上,该话题数亿次的阅读量和几万条的讨论背后,无非是在柴米油盐中奔波的百姓,真真正正被看见、被理解后的激动。

  实际上,这一视频来源于某卫视的一档节目,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活动中,这些处长们深入基层走流程,除了体验外卖小哥的生活,还有多日奔走,陪同群众查档案、办手续的。节目还在热播中,类似这样的互换和体验还在继续,不少网友呼吁,这样的“换位体验”不妨再多一些。

  呼唤这样的“换位体验”,除了源于百姓对于领导干部走进基层、了解情况的诉求外,还因为,只有真正做到了“换位体验”,有了“换位思考”,才能发现群众的急难愁盼,体会群众方方面面的需求,才能真正为群众办好实事,和群众心连心。

  媒体报道,近日,武汉某医院开展了医护人员陪诊的沉浸式体验,参与体验的医护人员在不干预就诊过程的前提下,从了解患者来院就诊是否方便,到询问预约挂号是否顺畅,再到全程参与患者的等候、就诊、缴费、取药等环节。仅仅是这样的陪同,医护人员很容易就从数小时的繁琐中体会到了病患的真切感受,不仅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心比心,更好地服务群众,也能在这样的“换位体验”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每每读到这样的新闻,都觉得暖心,因为互换之后的体验,必然带来了设身处地的理解,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投入工作,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势必更加地有温度。

  反之,缺少了这样的“换位体验”,不具备“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一些行业和单位要么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要么是把“为群众办实事”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和文件中。其表现形式,也许是一排缺失的椅子,让疲累的办事群众席地而坐,也许是种种陈旧不合理的流程规定,让办事群众跑断腿儿,更甚至是,可能仅仅是工作中的冷漠,让群众感到“门难进,事儿难办”。这样的工作习惯,久而久之,还如何能做到为群众排忧解难,如何能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

  从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到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各行各业的人们基于换位思考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有记者体验全副武装进入病区,感受到了防护服下的闷热不便,让我们愿意为医护人员送上至高的敬意;有热心群众充当志愿者,忙忙碌碌中累瘫在地,让我们洞见了基层工作者的劳心劳力,更细微之处是,当全民在家中增进厨艺终于成为过去式,当整个社会秩序重启,我们突然发现,习以为常的岁月静好,背后都是无数人在平凡岗位的付出。

  所以,有了不同社会身份的互换体验和换位思考,我们的沟通才能更融洽,我们的理解包容才会更真诚。我们才能真正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

  在当下,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为群众做实事的实践活动之际,我们不妨多一些这样的“换位体验”,多一些“换位思考”,用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换来更多受到群众交口称赞的实事!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