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党员干部的夏“至”三境界

2021年06月21日10:32

来源:大河网

  “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今日夏至,伴着炙热的朝阳,我们迎来了一年中日出最早、日落最晚的一天。“至者,极也。”今天,榴红荷绿、蝉鸣蛙唱,无数生命尽情舒展,享受着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养,释放出极“至”的活力与激情。

  在这个极“至”灿烂的节气里,广大党员干部也应心怀热忱、向阳而生,追求“至诚”“至公”“至善”的三种境界,迸发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心中“一片至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能否真诚对待群众、真心与群众同甘共苦,是衡量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重要标尺。“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赤诚热爱和无限忠诚,并把这“一片至诚”作为激励自己坚持不懈、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服务群众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心。“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与群众守望相助的赤子之心,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做好资源整合、资金协调,推动民生改善、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真真切切为群众办好实事。

  做人“一秉至公”。立党在公,兴党更在公。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数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秉承大公无私的精神,发扬克己奉公的作风,披荆斩棘、铸就辉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榜样力量。这种“没有私心”的坦荡和正气,体现了响当当的一个“公”字,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对自身党性修养的极致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六个“公”字阐明了领导干部做人的遵循:“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就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党员干部要戒私心、除私欲、弃私利,始终做到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才能永葆共产党人一秉至公的浩然正气,把人生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干事“止于至善”。《论语》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句话说的就是一种不仅要满足于把工作做完,更要把工作做到极致的追求。这种追求,会让人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追求,就会陷入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消极状态。工作中少一些大而化之,多一些脚踏实地,从一件一件的具体工作做起,把最简单、最平凡、最普通的事情做到最好,就是最大的成功。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秉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研精神,树立“攻坚克难、勇争一流”的坚定信念,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所负责的每一项工作,才能锤炼初心本色,雕琢至善人生。

  夏至盛夏始,万物向美时。党员干部当修炼三“至”境界,在这个微风习习、蛙蝉声声的夏天为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贡献更多力量!(刘梦芸)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