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是社会变迁过程或社会运行状况的一种即时、动态的直接反应,表现为人们对于各类重大社会现象的认知评价、情绪、情感反应及行为意向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对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公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攀升。当前,全国疫情防控总体处在良好态势,特别是随着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量突破13亿剂次,人民群众抗击疫情,夺取最终胜利的决心越发显现。全社会所呈现出的积极社会心态也正如一剂良药,对社会凝聚力的上升和社会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重视民生工作,防止因物资供应短缺触发社会焦虑。民生问题往往与公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最容易引起共鸣。并且,始终是影响民众对政府的认知、认同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能力,也是最容易触发“群体焦虑”的“病灶”。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当前,沈阳、合肥、深圳、瑞丽等地区出现零星散发疫情,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这些地区推出迅捷有力、细致温暖的保民生、保生产举措,努力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为阻击疫情筑起坚强后盾。绝不让民众因担心医疗物资、生活物资等社会公共物资供给不足而出现哄抢货品的现象发生,杜绝一切哄抬“菜篮子”“米袋子”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问题。
提高医学科学素养,防止因盲目求医造成群体敏感。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能通过“百科”、“求医问药”等网络途径,获得一知半解的信息,缺乏对科学常识的基本判断和思考。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有些不客观、不科学、不专业的消息会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并可能引发社会危机。必须加大互联网管理力度,及时斩断有害信息、谣言谣传等不良内容传播路径。同时,大力推动科学普及,持续提升公民医学科学素质水平,让公众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抗疫成果举世瞩目,是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重要显现。只有不断提高公众医学科学素养,才能帮助国家走出疫情危机。
近期,全国各地区疫情防控形势稳定,但也存在个别地区零星散发的情况。受疫情紧急和风险程度高的影响,部分民众的社会心态容易随着疫情态势的发展产生较为剧烈的波动,特别是担忧、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易造成其认知和态度上的偏差和异常。因此,对于疫情防控来说,建设积极社会心态至关重要,培育积极社会心态,就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杜绝盲从”。在疫情防控阶段,社会情绪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非理性成分,而非理性情绪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传染性。它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等扩散,特别是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型传播方式,在群体内产生双向、交叉、循环感染,从而导致不明真相的民众被裹挟其中,形成更加强烈和冲动的情绪爆发。尤其在后疫情时期,不断有谣言“某某地区要封城”、“某某地区出现疑似、确诊病例”等说法引发民众从大量围观到盲从符合,进而形成社会恐慌浪潮,这种言论一旦重复出现,就会带来“情绪唤醒”,会强化某些消极社会情绪,导致诸如怀疑、焦虑、怨恨等不良情绪的弥漫,甚至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积聚和扩散。
“关注民生”。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的天然性需要,关乎百姓的最根本利益,是影响社会情绪的最重要因素。但凡收入分配、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治安、环保等民计民生问题,都会拨动整个社会的情绪神经,决定着社会情绪走向。尤其受疫情影响,相关社会满意度有所下滑,整体社会心态出现消极、非理性的态势。由此衍生出的众多民生问题也屡屡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交织着民众情绪的起伏波动,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
“重视网络”。网络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多媒体的扩容发展带来机遇,不断输送着大量新闻舆论。尤其是“两微一端”新型传播方式的广泛运用,促使“公民报道者”“民间调查团”、“大V”、“意见领袖”等一系列非官方言论的出现,导致非典型、区域性、小范围的网络围观舆情热点迅速发酵成为全国性、超范围、多渠道传播的网下舆论热点。同样,网下的新闻事件也可能通过网上快速传播而引发新的网络热议。这其中不乏会催生出一些受到流量点击和经济利益驱使下违背真相、突破道德底线的非理性言论,直接造成网上网下的负面情绪叠加。从而导致剧烈的社会情绪变动,甚至引发不同规模的网下行动,大大增加了社会负面情绪的影响能量,甚至形成巨大的“群体压力”左右着事件的走向。
因此,现阶段还需进一步科学地引导社会心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加强网络媒体监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网络空间良好生态。维护网络生态文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及时根据民众反应透视出社会心态的总体状况和潜在问题,不断帮助民众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以说,良好的社会心态就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更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在重视医疗救治、疫苗研发等有形手段的同时,也要重视健康科学社会心态的构建,用“心”防疫,为民众注入一剂定民心的“心理疫苗”。(闫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