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公布了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推广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通知》强调,各地要强化工作部署落实,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切实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确保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
教育部此次新规引起了一片叫好。相比起各种校外培训班,由学校老师来接管课后时间,不仅更便于集中管理,而且更容易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辅导。由学校来提供延时托管服务,解决的不只是家长分身乏术的问题,同时还能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在学校里,孩子的安全更加有保障,他们可以待在他们熟悉的环境里,跟熟悉的小伙伴一起学习或玩耍。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延时服务并非单纯的“自习课”,而是囊括学习辅导、文体活动、兴趣小组等各种内容。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之后,困扰家长的难题迎刃而解,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将纳入监测考核。延时托管服务无疑是“小学作业不出校门”的有力保障,这也不失为遏制教育内卷的一种有效举措——有些家长因分身乏术而将孩子交给校外培训机构,在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的过程中,成绩焦虑愈演愈烈,“抢跑”之风日益盛行。校外减负,首先要减的就是家长的“心病”。把辅导交给老师,把作业留在学校,更容易把时间还给孩子,把信心送给家庭。这样的延时服务,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
站在老师的角度看,延时托管服务意味着工作时间更长、工作内容更多、工作压力更大,只有为老师提供相应的奖励和补偿,才能确保学校延时托管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教育部《通知》中透露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延时服务不仅要为老师提供补偿,而且要形成经费保障机制。其次是,经费来源既包括财政补贴,也可以尝试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作为一种免费服务,相信多数家长都不会对延时服务提出异议,但如果这是一种“有偿服务”,难免会有人对延时服务的收费标准和内容安排提出疑问。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对于“买”的服务,大家往往都会比“送”的福利更挑剔。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老师觉得劳动体现了价值,同时让家长感觉延时服务“物有所值”?
从这种角度来看,在明确了“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方向之后,如何科学地设置服务内容,规范地确立收费模式和收费标准,无疑是摆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