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生活圈”,是城市幸福的烟火味道

2021年08月12日09:26

来源:大河网

  修拉链、钉鞋掌、改衣服、配钥匙……长期以来,这些小摊点曾大大方便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然而,随着近年来城市规划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的不断推进,不少地方的街道整洁了、环境漂亮了,但“小修小补”类摊点却越来越少甚至难觅踪影,这给民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商务部、住建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一刻钟生活圈”概念。(8月11日《工人日报》)

  前不久,商务部、住建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包括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维修点,满足居民修鞋、修自行车、配钥匙、改衣服等“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

  “15分钟生活圈”,描绘的是民生的幸福,描绘的是百姓的惬意,描绘的是城市的诗情。一个可以满足“15分钟生活”需要的城市才是迷人的,才是和谐的,才是温情的。

  随着城乡一体推进,随着城市人口集聚,城市越来越大了,也越来越美了。生活在现代化城市里,人们有了更多获得感。然而,城市越来越大了也有副作用。副作用就是生活越来越不方便了,遥远的距离造成了生活的困惑。人们感叹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无奈的“眼前的苟且”。

  买个菜,要开私家车跑上好几里;看个病,要转换好几次公交车;理个发做个美容,要奔赴距离家庭很远的地方;早上起来打个球,也不能步行前往广场,因为广场太远了。原本修一修、改一改的鞋子、衣裤还能穿,也找不到“小修小补”的地方了,往往只能扔掉;原本街角拐弯处就能给自行车打气、补胎,当摊点消失后,有需求的人几乎束手无策。城市的“大”成为了“大”病,而“15分钟生活圈”就能治疗城市的“大”病。

  比如,大城市的开车出行,有关部门一直在倡导绿色出行、徒步出行。遥远的距离之下,实现绿色出行、徒步出行,也只能是一句空谈。比如说,想买点青菜,需要到几里外的超市、农贸市场,这个时候,如果骑着车子,或者是步行,显然不现实。骑着车子,买的蔬菜多了不好携带;步行则需要好久的时间;开车去买菜,造成了拥堵,污染了空气。

  “老人与上班族争抢公交车”的新闻不断发生。有人认为老年人不应该在拥堵时段、上班时段买菜。上海为了改变“老人与上班族争夺公交车”现象,将“老人免费公交卡”取消了,目的就是减少城市拥堵。这固然是一个办法。可是试想,如果买菜能够实现近距离,能够在“15分钟生活圈”里实现,又会如何?

  说到底,城市越来越大之后,需要思考的是打造“15分钟生活圈”的问题。有了“15分钟生活圈”,日常生活距离近了,就可以减少开车外出,就可以纾解公交车资源匮乏的情况,就可以降低生活的成本,就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

  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地方已经将“15分生活圈”纳入了城市变革规划,并且加大了打造的力度。比如济南市早在几年前就有这样一条规定:“服务设施不同步交付的,不予办理项目综合验收备案手续”,这样就能倒逼一些项目将服务设施建设到位。比如济南市规定的“对于社会民生服务设施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就在土地层面拓展了“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范围。

  “15分钟生活圈”缩短的不仅是生活距离,还丈量着执政为民的脚步。“15分钟生活圈”,城市需要“大病小治”。打造“15分钟生活圈”,能够让“大都市”拥有幸福的“小生活”。(郭元鹏)

编辑:孙振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