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午,李克强来到河南鹤壁市浚县小河镇袁庄村,看望慰问滞洪区受灾群众。“水位线在哪里?”“家里面东西全都清出来了吗?”“小麦浸泡这个事,还要当大事来抓。”“党和政府要帮助你们一起把家园重新建好,你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生活有困难,已经动用了中央的预备费,就是保证你们临时安置,基本生活有保障,一分钱不能少,而且要及时地发,直到你们战胜灾害,有完全的自救能力为止。”……李克强总理的这些暖心话,饱含真情,温暖人心,让人深切感受到了总理深厚的为民情怀,更为受灾群众注入了“强心剂”,极大地鼓舞了受灾群众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与决心。
前不久,汛情来势汹汹,河南多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灾区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严重。据初步统计,本次洪涝灾害共造成全省150个县(市、区)1664个乡镇1481.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37.15亿元。受灾的家园如何重建?农田如何秋管?学生何时开学?企业怎样复工?疫情防控如何抓好?一连串问号亟待拉直。当前,全力抓好灾后重建工作已成为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形势下,更加考验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驾驭复杂局面和攻坚克难的能力,统筹兼顾各项工作,方能迎风而上、踏浪前行。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扯面广、影响性大,既要立足全局,也要重点突出。补种农田、加固堤坝、修缮道路、学生开学、企业复工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抓紧抓好。面对艰巨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楼阳生同志、省长王凯同志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对加快灾后重建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各相关部门都在积极行动,河南省科技厅组织全省5100多名科技特派员,服务有科技需求的受灾乡镇960多个、企业和合作社1560多家、农户和脱贫户13480多户,解决灾后生产技术问题1880多个,发送技术手册5万余份;河南省教育厅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受灾情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一地一案、一校一策,科学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共青团河南省委发出《关于统筹助力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的倡议书》,号召广大青年踊跃投身灾后重建一线,展现青春担当,贡献青春力量……我们看到各级各部门都在加倍努力、竭尽全力、积极行动,用非常之举、非常之策、非常之力推动灾后重建工作,要把这种势头保持下去。
做好灾害重建工作,关键还要保障好受灾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全力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带领受灾群众清淤泥、通道路、抢生产,尽最大的努力把灾后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要全力抓好市场供应和保供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重要生活必需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要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对山洪灾害易发区、低洼易涝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区域,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要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加强雨情水情汛情灾情会商分析研判,牢牢把握防汛救灾主动权。要对受灾群众做好心理疏导,确保受灾群众人心安定、情绪稳定,帮助他们坚定信心重建家园。要做好受灾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有效保障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赢,灾后重建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战。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有人民群众的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夺取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胜利。(王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