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国家推行“双减”政策,打着“新家政”名义的住家教师悄然兴起。与一般的家政人员不同,他们不负责家务做饭,只负责孩子的教育问题。
“双减”政策出台后,不少教育培训机构被叫停周末和假期的辅导。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变通之法悄然滋生,以“新家政”的名义进行变相辅导的做法便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新家政”从业人员需要从早到晚陪伴雇主的孩子,专职负责孩子的教育问题,相当于“生活辅导老师+体育老师+营养师+育儿师”。责任大、时间长,收入不菲,大批教培人员对“新家政”趋之若鹜,市场日趋火爆。
事实上,“新家政”是为了规避政策监管,将学科类培训转入家庭开展的行为,本身具有许多风险。对于住家教师来说,工作时间长、缺乏劳动保障、随时有下岗的可能;对于雇主而言,花大价钱将孩子交给处于灰色地带、缺乏行业规范的“新家政”从业者,教育安全与教育质量都令人担忧。
进一步看,“新家政”的兴起,意味着少数富裕家庭依旧可以凭借财力帮助孩子“抢跑”,而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无法支付高昂的教育费用,由此可能引发新的教育焦虑,影响教育公平。
“双减”政策的初衷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进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据了解,对于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或者家庭开展的违规现象,教育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具体的意见。下一步,将出台针对性举措,指导各地进行科学地鉴别,对发现的违规问题进行认真查处。
欲治其本,必溯其源。欲使“双减”政策落到实处,不能仅靠行政命令,还要从根本上改变“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机制,如果在基础教育中,考试依然是评价学业的唯一尺度,那么唯分数论的“土壤”便难以消除,各种应变之策便会层出不穷。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面对“新家政”之类的变相辅导,需要多方联合、共同应对。教育部门应审慎应对,统筹安排,及时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细则;学校要真正发挥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密切家校沟通;家长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理性规划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拧成合力,才能切实为基础教育减负。(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