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农为邦本大逻辑,打好粮食安全主动仗

2021年09月26日09:23

来源:大河网

  金秋时节,行走在希望的田野,黑土地上铺金毯,江南粮仓稻谷香,大江南北,处处是五彩斑斓的胜景,洋溢着喜庆丰收的喜悦。

  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从南繁基地到鱼米之乡,总书记一次次调研,一次次考察,深入田间地头,看庄稼长势、听农民心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有着特殊的分量。“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只要我们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定能让大国粮仓越来越稳固,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战略主动。

  实施藏粮于技,让粮食丰收底气更足。“籽种好,一半谷。”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利用科学技术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就是从种源安全的角度确保粮食安全。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建设现代种业强国为目标,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全面提升了种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农业科技发展上既重视“顶天”,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加强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重视“立地”,开展大规模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培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断提高。如今,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施藏粮于地,让粮食安全基础更牢。地为粮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让十几亿人端牢自己的饭碗,我国立足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中央到地方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耕地保护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在农业技术上,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在提高耕地质量上,不仅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同时扎实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污染耕地治理,力争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切实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提供了基础保障。

  不让农民吃亏,让粮食生产效益更高。保障粮食安全,亿万农民是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即农民种粮积极性、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不仅要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还要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与农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提升粮食生产效益。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想应变局、开新局,就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使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钟吉祥)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