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神药”带货的“病媛”得治

2021年09月29日15:48

来源:大河网

  继“佛媛”之后,网上出现了一批“病媛”,她们总是在社交平台上,先发一些配着自己带妆精致住院图片的文字,声称自己患甲状腺癌、甲状腺结节、乳腺癌、抑郁症等病,再过几天又称“已经痊愈”,开始向网友介绍疤痕修复贴、保健品等“包治百病”的产品。(9月29日 健康时报)

  是否生病住院、身患重症,尚需进一步求证;但穿着病号服,躺在医院病床上不忘化妆带货已够不妥,这样的画面给人感觉太违和,不免让人质疑是在平台上博取眼球,为配合药品营销的表演。倘真如此,在医院里化浓妆摆拍、引流量卖药,非但有错,而且无耻,既是对缠绵病榻的患者的不尊重,更是对医学、医院的亵渎。

  医学是一门神圣的学科,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将医院当作商场,将用户和病友视为顾客,这样的商业模式背离公序良俗,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严格规束。新套路、新招数,内容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对这种“套路式营销”的监管力度。对有关平台来说,应强化审核力度,尽全力防范此类违规内容过审;事后则需依规及时封禁账号,不让歪风邪气蔓延。

  事实上,打着病患的名号,没有药品安全相关证件,也没有工商注册,向消费者或病友们推荐某些未经权威机构认证过的产品,本身已涉嫌非法经营和虚假宣传;特别是一些打“擦边球”的恶性营销,套路既深且杂,屡屡误导公众消费。在树人设营销等问题愈演愈烈的当下,营造健康内容生态、引导美好生活方式,也当成为各大平台的应尽职责与主动担当。相反,让该类内容大行其道,作为内容审核方的平台虚置了应尽的主体责任,涉嫌包庇纵容,难逃失察之责。

  无论“病媛”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面对社交平台推销的产品,用户天然就该多些克制和理性,以避免被当“韭菜”收割。对于这些来源不清的药品,破财事小,危及健康事大,擦亮眼睛方能免于受骗。

  “病媛”只是当下互联网营销套路的一个类型。在继续完善法制的前提下,主管部门不妨加强对违规账号的监管和惩戒力度,提升虚假营销的违法成本。除此之外,内容平台可以探索对这些违规账户开启预警机制,通过用户画像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增加全网对虚假营销监控的广度与深度,并进一步利用AI机器学习,提升违规账户辨识的精准度、辨别力,为监管部门提供信息支撑,让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药媛”无所遁形,及时揪住她们的“狐狸尾巴”,保卫民众的消费安全和药品安全。(孔德淇)

编辑:孙振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