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人才自主培养乃破解“卡脖子”之根本

2021年10月03日08:57

来源:大河网

  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自主培养。日前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这是事关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强烈的忧患意识决定人才自主培养。为了让更多人才涌现出来,国家非常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关键位置,推动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个“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已从2010年的5550.4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7839.8万人,成为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人才资源大国。但也要看到,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是会遇到更大的艰难险阻,“卡脖子”打压不期而至。核心技术买不来,高端人才也只能靠自主培养。

  人才自主培养,重在谋划布局。这次会议明确,到2025年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前后15年,清晰的划出三个时间节点,“自主培养”贯穿其中。过程决定结果。自主培养能力从“增强”到“提升”,是实现在诸多领域占竞争优势的前提。

  人才自主培养,重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人才的脱颖而出,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人才的成长关键在于会用、用好。人才自主培养,说到底还要刀在石上磨、人在用中练。根据实际需要,给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把人才用得好,是培养人才的根本所在。建设创新高地,靠的是更多的优秀科学家。让科学家一门心思搞研发、出成果,就要赋予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多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同时建立健全责任制,使科学家充满动力和责任感,才能形成活跃的创新氛围。这就涉及到科研经费管理、创新的评价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系统化改革,提供充分的体制机制保障。

  人才自主培养,重在厚植爱国情怀。科学技术无国界,但人才有祖国。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一代代胸怀科技报国志向的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是各类人才成就事业的灵魂所在。走进新时代,这一精神历久弥新,一直激励着科技工作者肩负科技强国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底气。(张全林)


编辑:孙振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