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架空线“清”除安全隐患,集中停放区“停”出文明秩序,彩绘文化墙“绘”就文明街景……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展现地区文明风貌,街道聚焦环境整治、瞄准群众需求、抓实建设重点,不断提升民生温度。(人民网)
俗话说:“人民满意是干部工作的唯一衡量标准”。因此,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是为人民服务应该要思考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要以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为最终的归宿。要紧盯群众的“急难愁盼”,要瞄准群众的烦心、忧心和揪心,要真正地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所需所盼和所愿所想,才能针对性地做好“一对一”服务工作,从而解决群众的问题、破解群众的困难,增强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问需于民,收集整理“需求清单”。要真正地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肯定不行,这也脱离了群众的真实需要。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就需要党员干部沉下去,通过座谈会、院坝会、谈心会等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将群众的问题和困难收集起来,将群众想干的事情、想解决的问题都整理出来,形成“需求清单”。
问计于民,切实转化“履职清单”。俗话说:“知政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干什么、怎么干,干的方法对不对,政策支撑够不够,群众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要多问一问群众,听一听有什么样的方法,比如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点在哪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是什么。只有真正地从群众的视线去认真地梳理,也才能更好地去转化为“履职清单”。
问效于民,倾听群众“满意评价”。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既然“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履职的成效怎么样,问一问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就清清楚楚了。因此,要多到群众身边去回访,问问群众对当前的服务工作是否满意、对服务的效果是否认可,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形成“整改清单”,一件一件地去销号,不断地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让群众看得到作风的转变,感受得到服务的成效,也必定能够更满意。(刘苓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