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坚守科研一线,只为人民福祉

2021年11月10日14:22

来源:大河网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30年与泥土为伴、与水稻为伍,带领团队育成优质稻新品种59个,在湖南、江西等主产省推广面积近2亿亩;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汪天平,37年坚守在血吸虫病防治第一线,经过成千上万次实验,掌握了血吸虫病诊断试剂关键核心技术......”(11月9日,《人民日报》)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胡培松、汪天平等优秀人才,正是“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广大人才学习的榜样!

  人民的需要,是优秀人才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不竭动力。1996年8月,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连降暴雨,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随省科技救灾组现场查看灾情后,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心疼无比。之后不久,他就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他说:“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三十五年来,李保国扎根太行,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汪天平曾有多次机会留在国外或大城市,但他最终选择的依然是家乡,是血吸虫病防治第一线。一年365天,他有200多天都奔走在滩涂、湖沼之地。他说:一线虽然条件差,但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把最新科研成果用于防治实践,能够直接为老百姓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牵挂。民有所需,我必有应。面对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求,广大人才,要像李保国、汪天平们一样,毫不犹豫奔赴科研第一线,持之以恒坚守在科研第一线,把科研论文、把研究成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在田间地头,写在增进人民福祉的一件件实事里!

  人民的梦想,是优秀人才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不息引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培养出的水稻,能长得像高粱那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粗,颗粒像花生米那样大, 农民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粮食更大程度实现增产增收。这是他的梦想,也是千千万万中国老百姓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耄耋之年的袁隆平,还奔赴在田间地头,察看他最心爱的杂交水稻。即使病危之际,他每天挂念的还是水稻。同样,为了实现让人民群众“吃得饱”“吃得好”的梦想,胡培松“七八月的高温,早上6点起床就到地里,干两个小时活上来吃个早饭,已经全身湿透,换好衣服又下地去了,等再上来的时候,刚才的湿衣服已经被电风扇吹干了,又可以重新穿上……一天下来要换上三四套衣服。但最终研究成果出来时,看到磨米机里磨出来的亮晶晶的米粒,想到农民的粮食能因此卖个好价钱,我还是很开心的,感觉一切都值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更优美的环境,更公平的竞争,更满意的收入,更富裕的生活......这些,都是人民群众的向往和梦想。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党的优秀儿女,为了人民当家做主、过上好日子而抛头颅洒热血,现在,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名人才,都要像袁隆平、胡培松们那样,以顽强的毅力坚守在科研第一线,奋战在科研第一线,把一生都奉献给水稻、奉献给疾病防治......奉献给人民!(李红卫)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