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郁”,才能保健康

2021年11月11日09:2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王钧鹤

  “疲惫、焦虑、无助,每天就像三座大山压住了我。慢慢地睡不着觉,慢慢地丧失了很多本该强烈存在的东西……”一位受抑郁症困扰的学生如是说。据统计,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日前,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见11月9日《人民日报》微博)

  将抑郁症纳入体检可以让学校提前筛查、提前预防、有助于尽早对患抑郁症的学生进行干预和治疗,但同时也应注意隐私保护等问题,避免侵害学生权利。“学生频繁被当着众人的面约谈,面临各方的误解甚至恶意,人际交往陷入尴尬局面;心理咨询师前脚同意保密,后脚就通知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网友们在“大学生体检将筛查抑郁症”的新闻评论区中表达着不满。评测结果异常,是否会影响学业,病情是否会被泄露,是否会受到排斥甚至歧视,这些是学生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部分抑郁症患者对外部环境敏感,更何况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素质相对脆弱,不专业的“重点关注”可能会增加他们的压力,加重病情。

  社会新闻中,高校学生因抑郁症轻生,学校被卷入舆论漩涡中心的案例并不少见。有了所谓“前车之鉴”,对于患有抑郁症的学生,部分高校如临大敌,向各方告知其病情、高调进行“重点关注”。这类做法并非纯粹出于人文关怀,而更多是为了尽快撇清责任、摆脱隐患。

  “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要将好事做实做细,就要更重人文关怀。要正视抑郁症,其相关知识需要普及,要摆脱抑郁症是“精神不正常”的观念。其次,抑郁症病患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不能被区别对待,要用教育公平点亮希望之灯。同时,要切实做好隐私保护,争取做到建立档案、严格保密,避免对抑郁症病患“雪上加霜”。高校还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抑郁症患者做到一人一策、精准施治。说到底,“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为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区隔和排斥抑郁症病患的一种手段。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