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用“三力”凝聚“三心”传承塞罕坝精神

2021年11月19日09:28

来源:大河网

  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考察了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2021年11月17日 光明日报)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需用“三力”凝聚“三心”,传承塞罕坝精神,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干好,共筑美丽家园。

  要有塞罕坝精神的“坚定力”,凝聚“信仰之心”。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高寒沙地上书写了改天换地的绿色传奇,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 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我们要学习“塞罕坝精神”的坚定力,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要有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思想境界,在不正之风面前,要有坚守原则、保持本色、敢于斗争的品质操守,敢啃硬骨头,善拔硬钉子,在为民服务的奋斗中绽放共产党人的生命光彩,为祖国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而不懈奋斗。

  要有塞罕坝精神的“实干力”,凝聚“奋斗之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综观近代历史,无论是“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的荒原变绿洲;还是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建成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还是面对常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建成的这条“离天最近”的青藏铁路……没有奋发图强的恒心,没有党的全面坚强领导,没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艰苦奋斗,又怎会有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尤其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从拓荒植绿到护林营林,塞罕坝人从未停下创业的脚步。我们要像塞罕坝人那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气神,直面困难、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百折不挠、久久为功,以凤凰涅槃般的信心和勇气应对各种考验,决不懈怠、决不退缩,夙兴夜寐、激情工作。扎扎实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向前推进,让塞罕坝经验在祖国大地开花结果。

  要有塞罕坝精神的“开拓力”,凝聚“创新之心”。塞罕坝林场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高寒沙地造林的科技进步史。这里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5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条件之恶劣世所罕见,但一代代塞罕坝人依靠科学求实的探索精神,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系列技术难关,闯出了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今天,我们要学习“塞罕坝精神”的开拓力,就要以科学求实为支撑,坚持科学创新、求真务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研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真正把会议上说的、文件上写的,变为实实在在的实际行动,苦干、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要跳出条框限制,点燃创新发展的火苗,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结合发展,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塞罕坝的成功改变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完美诠释,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成功案例,塞罕坝精神是对塞罕坝成功的高度总结,同时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赋予了塞罕坝精神新的精神内涵。我们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让“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使命至上”的精神“融之于心,践之于行”,艰苦创业,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让大地更绿,让中国更美。(陈觉)


编辑:孙振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