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废话文学”式会议

2021年12月03日09:29

来源:河南日报

  “姜还是老的老”“三人行,必有三人”“这西红柿吃起来一股番茄味”“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前段时间,“废话梗”在网络上异常流行,不少网友都跟风玩梗。“废话梗”又名“废话文学”,指的是一种仅就语言符号本身进行循环论证,而无实质内容的语言风格,并不能增加人们的信息量,多用来讽刺一些文不对题、不知所云、模棱两可、打太极式的无效传播。

  仔细一想,“废话文学”不仅存在于网络,在许多工作会议中,一些干部的发言就颇有“废话文学”的潜质——明明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却偏偏绕来绕去;明明是正常的工作任务,却非要过度拔高;明明简洁的语言更利于表达,却喜用固定“套路”,导致会议冗长,枯燥乏味,更有甚者,开会时喜欢摆官威、端架子,语气居高临下,内容却空洞无物,缺少有血有肉的一面。这些会议讲话,其实也是“废话文学”的一种。

  事实上,党员干部参加会议,无非是希望能听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学些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找到又快又好推动工作的方法。如果领导干部自己一头雾水、一团糨糊,沦为“复读机”“肉喇叭”,却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么整场会议就会充满假话、空话、废话。这样的会,费时费力不说,还无用无趣,参会人员自然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平心而论,开会本身并没有错,只要确有需要、确有内容,该开还得开,问题就在于质量和效率。空洞无物的会议令许多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究其原因,还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作祟:一个简简单单的工作布置,发一个通知就可以办成,但为了强调重要性,部分领导干部天南海北、信马由缰,甚至胡吹乱侃,本来几十字、几句话就能解释的事情,非要写成数千字文章、开数小时的会议。难怪有人吐槽,“每天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开会,是安排工作、上传下达的重要方式;开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统一思想、凝聚合力,而不是当老爷、耍威风、过嘴瘾。挤掉水分、直奔主题,少些照本宣科、多些干货硬货,让参会者在会议中明方向、聚共识、解难题,这样的会才能入脑入心,真正开到大家的心坎儿里。(江文)

编辑:孙振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