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世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经济竞争和区域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积极意义自不用说,如何认识创新也很关键。最近翻读谢耘博士所著《创新的真相》,刷新了很多对于创新的认知。谢耘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首都科技领军人才,长期工作在科技创新一线。他的这本《创新的真相》,用很多企业、产品创新的例子,以及创新史上的经典案例,回顾了科技革命以来的历史脉络,阐述了原始创新、系统级创新等概念,并以丰富的案例和平实的语言,廓清了一些对创新的认知偏差。
书中至少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是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谢耘博士在书中论述,平时大家往往关注于创新成功之后光鲜的一面,却往往忽视一个现象——如果我们揭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成功后被披上的华丽外衣,看到的很可能是累累伤痕。蒸汽火车等创新成果,甚至一开始还被视作怪物乃至“洪水猛兽”。
原创性越强、对未来颠覆越大的创新,开始的时候通常会因为不成熟而显得卑微寒酸,越与大众已有的认知相左,越是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越容易受到挫折打击。而那些一出生便自带光环的,基本都是改进式创新。
谢耘博士在书中动情地说,我们往往把目光倾注于创新成果的精妙,却经常忽视人类在探索创新过程中是如何面对不确定性的——那些挫折失败的教训与攻坚克难的经验、走投无路的绝望与柳暗花明的激动、百折不挠的顽强与孤独寂寞的坚守。因此,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对失败的宽容,需要对另类的接纳,需要对探索的尊重。
第二是创新并不总是高投入的拼杀。创新当然是很花钱的,这从各大龙头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即可看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后发地区或钱少的企业,就注定与创新无缘。正如书中所说,一个新的方向在开始探索的时候常常并不需要高不可攀的投入,通过多年努力垒起的高门槛,不代表当初起步的时候入门费就很高。
比如,DOS操作系统是比尔·盖茨当年花了几万美元从其他公司那里买来的。苹果研制iPad,不仅借用了电子信息领域众多的已有成果,而且在机械加工上抛弃了传统的生产工艺,使用了高端数控机床来加工其外壳,创造了空前的产品质感。
把握住开拓新方向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眼光能在它初露端倪的时候就能看到它的远大前景,甚至能够自己去构想、创立一个有远大前景的方向。这是一个高度考验智慧、魄力和眼光的选择。把握住,完全能实现由跟随追赶到超越引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