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法院对一起醉酒驾驶身亡案作出一审判决:同桌喝酒者无劝酒行为,对马某银的死亡没有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判决驳回死者家属的全部诉讼请求。此案再次警示人们,与朋友喝酒,切勿不当劝酒、灌酒。(1月11日法制日报)
劝酒行为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说“世人苦劝酒久矣”毫不夸张。在现行的酒桌文化里,时时事事皆可劝酒,规矩烦琐饱受诟病。有的地方喝酒规矩多,对座次、喝法都有讲究,动不动就先来3杯,随后还要挨个打圈。有的人上来就甩一句“凭咱俩的关系,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让人左右为难。有的迫于工作需要,不喝酒好不容易谈来的生意很可能成为泡影……
饱受劝酒之苦还只是一方面,因劝酒引发的不幸时有发生。7年前,安徽宿州的赵磊因被劝酒醉驾,在返程的路上连人带车掉进了沟里,被发现时已经死亡。2020年5月,上海一女子深夜到烧烤店撸串喝酒,几位男士上前搭讪并频频劝酒,致使该女子因酒精中毒殒命。以上两个案例还只是冰山一角。有媒体曾对2005名受访者做过调查,92.3%表示有过被劝酒的经历,74%称因推脱不过被迫接受。
内心抵触劝酒但仍被迫营业,说到底更多是软性胁迫的苦果。“我是兄你是弟,我说咋地就咋地!”“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感情深一口闷”……这些劝酒令充斥在大部分酒桌上。不同于物资匮乏的时代,让客人尽量多喝酒已不再是对其最大的礼遇和尊重,劝酒逻辑已经发生改变,有的人一再劝酒纯粹出于恶意,甚至会从劝酒中寻找征服感,不管你能不能喝、愿不愿喝。
不文明的劝酒行为,看似是人情,其实是绑架,甚至违法。无论是采用粗暴言行直接劝酒,还是借助个人身份等隐性间接劝酒,所谓的人情实为道德绑架。而这种压迫最常见的法律后果是民事侵权责任。根据民法典有关规定,共同饮酒过程中如果有人处于醉酒后的危险状态,其他同饮者应承担因过度劝酒、敬酒等先行行为所产生的安全保障义务,否则就可能转化为侵权行为。
所幸,多地多部门近日陆续发布“文明聚餐、适量自愿饮酒”倡议。例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文明办近日向广大居民发出限制过量饮酒倡议书,提出文明饮酒要适量、文明饮用不劝酒、文明酒后讲公德;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也发布文明倡议书,提倡“文明餐饮,不劝酒,不浪费粮食”;山东省日照市举行“文明饮酒 珍爱健康”讲文明树新风集中宣传活动……文明之风正逐步形成。
不当劝酒害人害己,适量自愿当成餐桌文明新风尚。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让公众意识到“劝酒出事要担责”,做到不过分劝酒、敬酒、斗酒等等。同时,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为了“礼仪”而不顾健康,向恶意劝酒勇敢说“不”。(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