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疆
如何保障不同地区养老金足额发放?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从今年1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近日,各地两会陆续落下帷幕,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及“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养老金有望迎来“18连涨”的消息令人振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无疑为此提供了坚实保障。
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13.52亿人,普及率95.7%。作为社保基金的“大头”,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备受关注。按照人社部的解释,全国统筹制度实施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这就在制度上解决了基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
关于养老金,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统筹层次越高,资金“蓄水池”越大,养老金的发放也就越有保障。国内养老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是从县级统筹起步,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统筹层次。2020年年底,各省份都实现了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解决了省内地区间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结构的不同,各省之间的养老金发放压力不尽相同——沿海地区等人口流入地基金充裕,中西部等人口流出地则相对压力较大。
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意味着资金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互济余缺,有利于发挥基金的规模效应,增强支撑能力。不仅如此,养老金全国统筹之后,基本养老保险数据将接入全国统筹系统。统一的数据管理,不仅意味着社保跨省转移更加便利,而且意味着参保人可以享受更多无差别公共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社保信息全国联网之后,各类冒领、骗取养老金的行为将无处藏身,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将更有保障。
养老金是参保人托付给国家管理的“养命钱”,既要扩大资金“蓄水池”,也要堵住一切“跑冒滴漏”。为此,人社部近日出台《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将自2022年3月18日起施行。其中明确要求,健全社保基金监督体系、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保基金违法行为。按照人社部的工作部署,下一步,将深入实施“社保基金管理提升年”行动,开展全险种社保基金专项检查,强化人防、制防、技防和群防“四防”协同,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努力守护好社保基金安全。建立在基本养老保险数据全国联网的基础上,强化监管和责任追究显然更容易落在实处。
从2005年到2021年,国内养老金已实现“17连涨”,实现养老金全国统筹之后,不仅可以缩小区域之间养老金标准的不均衡,而且使“18连涨”成为可能,这也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