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网络暴力行为纳入公诉案件是治理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举

2022年03月11日11:26

来源:大河网

  如何遏制网络暴力,成为全国两会关注的重点议题。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魏世忠建议,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强化互联网平台责任,将严重危害社会的网络暴力行为纳入公诉案件范围,以有效遏制网络暴力这一不良现象。这一建议得到广泛关注、冲上热搜。对此你怎么看?

  从语言谩骂、“人肉搜索”,再到个人情绪化的发泄等极端行为的危害、影响来看,网络暴力负面影响破坏力很强,尤其是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有很大错误引导作用,严重污染了网络空气。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新闻,对459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的受访者觉得当下网络暴力事件多。90%的受访者觉得网络暴力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毫无疑问,网络暴力的不断发生,显然已经成了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毒瘤。

  近年,社会对网络暴力的关注不断提升,针对网络暴力也出台了一些整治办法采取治理行动,但是,网络暴力并没有因为整治而销声匿迹,现实网络世界里,网络暴力还是屡禁不止,屡屡发生,损害了受害者正当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冲击了公众的法治信心,带给网络世界乌烟瘴气。究其原因,既有为了宣泄个人情绪等目的的暴力行为,往往冠以“正义”、“同情”、“爱国”等掩饰或美化,披虚假外衣以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容易逃避监管处理等原因外,网络传播速度快,许多信息稍纵即逝,也让人难辨真伪,一不小心就容易跌入“圈套”,看不清事情本质而“维护正义”盲目跟风,被动变成网络暴力的帮凶,无意助长了网络暴力风气。还有,网络空间的相对自由,网络成了一些人不满情绪的发表渠道,在各方的观点、观念对立,法律素质相当薄弱的情况下,过分强调个性化、“同仇敌忾”,针锋相对,网络暴力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网络暴力之风,它不仅存在于虚无的网络世界,只是影响网络环境,也会从网络延续到现实生活当中,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情绪,激发个人、群体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养成,造成恶劣的负面社会影响。

  网络暴力之所以能够滋长蔓延,其实是有很多主客观原因,决不能强调客观而忽略主观,更不能只讲主观不讲客观。网络暴力的发生,除了人的法律意识,思想素质、思想认识等主观原因之外,客观上也存在平台日常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对网络暴力打击治理力度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等原因。特别是受取证难、起诉成本高等因素影响,不少受害者宁可息事宁人,或因难以追究网暴者责任等,往往选择不发起诉讼去“较真”,这也让网暴者有恃无恐,不收敛自身错误行为,反而越演越烈。所以,要彻底治理网络暴力,就得治理具体化、细致化、精准化,在具体问题根源上找原因,主观客观问题齐改造、同改善、共促动,根据取证难、起诉成本高等问题短板不足,就要有的放矢,完善法律制度强化互联网平台责任,形成有效治理机制。将严重危害社会的网络暴力行为纳入公诉案件范围,体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起到了治理网络暴力的釜底抽薪作用,更能有效地把网络暴力不正之风困在法治的笼子里,让它失去生长的土壤,最终失去生命力,还网络健康清朗空气。(黄跃成)

编辑:赵惜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