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守住“红线”端牢“饭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022年03月26日12:29

来源:大河网

  粮稳天下安。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18连丰,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的弦却从未松懈。近两年,受疫情、灾情叠加影响,中国人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有了更深更真切的体会。“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已成为中国各方共识和努力方向。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切实保护耕地、振兴种业、调动种粮积极性、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言献策。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这是给我们下的‘军令状’,是必须确保完成的硬任务。”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今年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

  我国地大物博,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重。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疫情形势不容乐观。联合国难民署日前发出警告,今年将会产生粮食危机。粮食安全再次给全世界敲响警钟。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我们要正视粮食危机,守住土地“红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牢固树立粮食安全意识,守住1.3万亿斤的粮食底线,争取粮食生产19连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农业农村唐仁健向社会作出庄严承诺,要确保今年粮食生产1.3万亿斤,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去年我们克服了疫情和极端天气影响,实现了粮食生产13657亿斤,取得了粮食生产18连丰的好成绩,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同时人们应该看到,今年粮食生产任务十分艰巨,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国际环境更为复杂,粮食出口国乌克兰正在遭受战火,世界粮食生产面临严峻考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作为一个粮食生产大国,必须有一种居安思危意识,未雨绸缪,早做打算,管控好粮食风险,解决好14亿人的吃饭问题。

  守住土地“红线”,向土地要粮食。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可耕地面积不到20亿亩,平均每人只有1亩多地。为此,我们国家划出了18亿亩的“土地红线”。土地是粮食之母,没有土地数量的支撑,一切都无从谈起。向土地要粮食,就要注意节约每一寸土地,让良田真正成为粮田,遏制一切蚕食土地的现象。当前,一些地方加快新农村建设后,拆迁的旧村落不能及时复田,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此外,一些地方圈地建设开发区,由于一些原因,开发区开而不发现象比较突出,致使大片土地被撂荒。粮食生产土地是基础,没有土地数量保证就没有粮食产量保证。我们必须树立一种节约土地意识,真正做到“藏粮于地”。

  做好“三农”工作,向科技要粮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农业强。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显现出科技的巨大生产力。当前,很多地方都实行了集约化生产,显现了科技进步的巨大优势。“藏粮于技”就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种植模式,用现代科技手段管理农业生产,让粮食生产蕴含更多“科技因子”。已故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他的团队曾经创造了亩产1500多公斤的水稻生产纪录,为端牢“中国饭碗”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禾下乘凉梦”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奋斗不息的精神标识。“藏粮于技”就要把控好种子、农药、化肥、灌溉等各个粮食生产环节,防止和避免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坑农害农。好种子才会产生好粮食,这是基本常识。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全国人民要牢记于心。

  仓廪实,天下安。强基固本才能端牢“中国饭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重视“三农”工作,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丰产丰收。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必须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引起重视。今年疫情继续困扰着我们,国际环境更为严峻复杂,必须有一种居安思危意识。眼下正是春种春播的好时机,人勤春来早,天地不负人。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向土地要粮食,向科技要粮食,争取今年粮食生产19连丰,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李红军)


编辑:孙振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