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读懂一粒种子里的“国之大者”

2022年04月12日10:30

来源:大河网

  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粮食自古以来就是安天下之本,长久以来我国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在当前世纪疫情跌宕反复、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的大背景下,要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就必须攥紧中国种子,以踔厉奋发之姿打好种业翻身仗,一粒种子虽小,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国之大者”。

  藏粮于技,构筑种业科技“安全岛”。当前,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特殊大背景下,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被提升到新的高度,而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对粮食等农作物的增产增收起着关键性作用。基于此,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迫在眉睫。2021年5月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成立,通过项目牵引、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突破种子创新“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据统计,累计超过2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加代、繁育,占到全国育成新品种的70%以上。从一个边陲海岛发展成为我国种业科技“安全岛”,海南抢抓机遇、勇立潮头,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藏粮于地,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众所周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18连丰”,粮食安全之基更加牢固。但未来伴随着人口增长、消费升级等,预计未来我国粮食需求仍有持续增长,我国耕地保护意识仍然不得丝毫松懈,必须做到“藏粮于地”。各地在做好耕地保护守好存量的同时,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藏粮于地,守护14亿多中国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运粮于安,打造粮食运输“金扁担”。当前,我国粮食产销仍然呈现“北粮南运”的基本格局,每年近亿吨的粮食从北方出发,通过公路、水路、铁路等方式穿越数千公里,登上南方千家万户餐桌,而从生态可持续的角度看,北方长期向南方运输粮食,也就意味着南方在向北方持续输出碳排放。基于此,运粮于安,打造粮食运输“金扁担”也是同等重要。作为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工具,纯电力牵引的铁路运输则是不二选择,因此,畅通粮食运输“大动脉”,开启乡村振兴的“致富门”,载着民生幸福大希望。

  大国粮仓稳,国家根基牢。只有在每一块耕地、每一粒种子、每一趟运输上下更大功夫、作更大文章,才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让中国饭碗拥有坚强的“中国芯”。(马显)

编辑:赵惜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