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用文化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

2022年04月15日17:18

来源:大河网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的全面胜利,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了,物质的问题解决了就要集中力量解决精神层面的需求。当前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满足群众高层次需求的重要体现。

  打造“走”起来的宣传阵地。“阵地”,顾名思义就是为进行战斗,兵力兵器所占领的位置,比喻工作、斗争的场所。过去,不管是宣传阵地,工作阵地,我们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今天,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扩大群众思想教育,精神文化需求的受益面,我们可以灵活进行,打造走起来的“活”阵地。通过开展“小板凳”宣讲、“草根”宣讲、家门院落宣讲、田间地头宣讲等活动,综合运用大喇叭、电子屏、广播、电视、手机等宣传媒介,全覆盖、高频次宣传阐释党中央大政方针和为民利民惠民政策,常态化组织开展党的理论和形势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活动,用乡土语言宣传党的惠农强农富农政策,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盘活“跳”起来的本土队伍。众所周知,音乐和文化的传播是没有国界的,同样思想和理论的传播,也是不分受众的,关键是要用对传播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的宁夏话剧团,利用文化大篷车,在35年时间里走了35万公里行程,流动演出8000多场,为农村千家万户送去精神食粮,一路汗水和艰辛值得敬佩,成为感动中国的力量。如今,基层的文化站作为政府与群众之间重要的纽带,充当着“文化”工厂加工员的角色,他们可以盘活本地区的文艺宣传队和能歌善舞的志愿者,把党的政策、精神与地方特色相结合,通过以小品、歌舞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精彩的文化活动“住”进乡村,成为乡村“带不走”的文化资源,提高乡村人民幸福感。

  营造“动”起来的文化氛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中就提到了乡风文明,可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乡土文化、乡贤文化等凝聚成本土文化合力可以助力乡村振兴。那么乡土文化从何而来?从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村规民约等诸多方面而来,这些凝聚而成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乡村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乡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掘传承,使优秀民间文化动起来、传下去,让乡村更具情感寄托,提高村民归属感,让人们爱上乡村,记住乡愁。( 陈雨欣 )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