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三措并举”筑牢防灾减灾安全“屏障”

2022年05月12日17:37

来源:大河网

  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切实减轻灾害风险,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关系着经济社会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全面提高重大自然灾害抗御能力。

  我们要充分认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将防灾减灾的观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牢记为民服务的初心,将灾害的发生扼杀在萌芽状态,用“三措并举”筑牢防灾减灾安全“屏障”,守护一方平安,确保人民群众能安居乐业。

  要提高全民安全意识,营造防灾减灾宣传氛围。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通过新闻媒体、应急科普体验馆、科普宣教基地等渠道,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这些重要时间节点,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灾害防范应对技能。了解灾害风险、掌握逃生技能,才能远离灾害,即使灾害来临,也可以临危不乱、沉着应对,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开展自救互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书籍、资料等多种途径学习防灾减灾、避险自救知识,了解各类灾害发生的特点,掌握紧急逃生、自救互救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构筑起保护我们安全的屏障。

  要夯实群防群治根基,共同做好灾害防范工作。实践证明,公众良好的责任感和参与度以及一定的危机应对能力,对于防灾减灾功不可没。只有让更多人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筑牢防灾减灾人民防线,整体防灾减灾工作才能形成“技防+群防”的闭环,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来说,要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灾害防范应对中,要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共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防灾减灾从自身做起,要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政府、学校、社区组织的各项防灾减灾活动中,向家人、朋友及周围的人们义务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自觉排查身边的安全隐患,努力争当防灾减灾志愿者,主动参加避灾、逃生演练,为防灾减灾献计献策,努力营造“防灾减灾、人人参与”的氛围,共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要强化灾害应急准备,提高公众应急处理能力。在灾害风险防控上,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防灾减灾应急能力的提高,功夫在平时、成效在战时。防灾减灾不仅是应急之举,更应是长久之计。面对灾害和事故,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措施和无措施大不一样。但灾害和事故是可以预防的。这就要求我们居安思危,主动了解身边的灾害风险,时刻保持警惕,把“防灾胜于救灾”的思想落实到我们的具体行动中去。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来说,要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要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好灾害应急预案,并且编制通俗易懂的应急指南,方便群众使用。要鼓励各单位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逃生避险的设备,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要指导各地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设施,建成一批避难场所。还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人民群众防灾避险的能力和自救互救的技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防灾胜于救灾,我们要未雨而绸缪,应绷紧思想之弦、抓牢应对之策、压实责任之链,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筑牢防灾减灾的“铜墙铁壁”,让“防”有的放矢、让“减”事半功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安全保障。(陈觉)

编辑:孙振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