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刊文指出,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程度提升,加之部分群众常年不在家,“线上群众工作”在许多地方呈常态化。一些基层干部也逐渐产生“路径依赖”和“治理惰性”,以电话联络、微信群聊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进村入户。
信息时代,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创新群众工作方式,原本无可厚非。但若以“群来群往”代替“进村入户”,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习惯于“网来网去”“一吼了之”,忽视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就会使干群关系变成“油水关系”,导致治理温度缺乏、党的事业受损。
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当面了解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或缺,更不能被取代。以电话联络、微信群聊取代进村入户,看似成本低、效率高,本质上依旧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很难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基层干部反映,“我们也想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背靠背、心连心,但五加二、白加黑都干不完的工作怎么办?”由此可见,破除干群之间的“玻璃门”,既需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端正心态,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也需要持续深化基层减负工作,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沉到一线察民情、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基层干部要平衡好治理效率与治理温度之间的关系,切实将“群里吼”变成“实地走”,不断提升服务的温度和厚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