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辉
每到搬家、换季等时节,不少居民家中就会淘汰一批不穿的旧衣服。对于许多想要“断舍离”的人来说,这些旧衣留着占用空间,直接扔了又有些浪费。于是,旧衣回收箱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可是,旧衣回收后到底去了哪里?那些宣称慈善、捐赠的回收真能把旧衣物送到需要的人手上吗?(据7月12日《法治日报》)
其实,目前在小区内摆放的旧衣回收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慈善组织设立的,属于公开募捐,这种箱体应当在显著位置印上组织名称、募捐资格的证书、联系方式等;另一种是个人或企业对旧衣物做回收处理,这是以商业方式进行分类、有偿回收,不属于公开募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相对贫困地区对旧衣物的需求也逐渐减少。因此,大部分旧衣物的去向是深加工后做二次买卖。例如,好的牛仔面料的衣服,一吨可以卖4000元,羽绒、羊绒面料的旧衣物,售价可能更高。因为存在较高的利润空间,个别商贩动了歪脑筋,打着“慈善”的幌子在小区放回收箱,想做无本生意。因此,旧衣回收业亟须法律规范。
首先,应该强化对旧衣回收的管理。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相关规定,只有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才能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因此,对那些明明从事旧衣回收的营利行为,却将自己包装为从事旧衣捐赠的慈善行为者,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加强执法巡查,防止“李鬼”们浑水摸鱼。
其次,应定期公开旧衣回收机构名单和募捐情况。根据法律规定,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开其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实施情况。公开募捐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募捐情况,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募捐情况。目前,从事旧衣回收的募捐机构似乎并未严格遵守,相关部门应依法督促其尽快改正。同时,民政部门也应在其网站定期公开旧衣募捐机构名单,方便群众监督。
最后,大家都要擦亮双眼,增强法治意识。在处理旧衣物时,我们应该增强辨识能力,不给不规范回收箱“钻空子”的机会。同时,作为小区居民,不妨及时关注旧衣回收箱的设置情况,一旦发现不规范回收箱,应及时向物业反映。为旧衣回收筑牢法治的“篱笆”,让投机取巧者无处遁形,这样才能让爱心和善意精准“滴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