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网评大赛】“二舅”引起共鸣:“向下扎根”的“药”

2022年07月29日16:26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B站视频引发“朋友圈”热议,与“二舅”有关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短时间内制造了一起现象级传播事件。视频以“无特效、不煽情”的“流水账”式平铺直叙,简单直接展现二舅平凡却不普通一生。有人说这是“视频版‘活着’”;有人说这是“本年看过的最动人的故事”。

  “二舅”是“精神胜利”的“强心针”。二舅的人生远谈不上声势浩大、如火如荼,但从芸芸众口的满屏“敬二舅”中,能窥见“衣戈猜想”将这个视频描述的多么韵味无穷。视频不用堆砌浮华的词藻,而是以一种看似置身事外淡淡叙述和穿插其间的偶有玩笑,将文字背后的情感叙述得字字珠玑惹人落泪,如同一个“袒胸露乳”的人毫不掩饰地在观众眼前过完“一生”。字里行间的“痛楚”寥寥笔墨即带过,不拘泥于“一夜之间成为残疾”之生不逢时,也不在乎“想趁好时机赚钱却又遇上母亲需要人照顾”的难题,使人读苦痛之事心梗一刹即又“释然”,将既苦难也自强的“二舅”奉若引起情感“共鸣”的“大写的人”。

  视频作者对生命对社会的体验与思考是引发万千网友动容的主因,是给予成年人慵常生活中当头棒喝的“结构性空白”填补和情感“共鸣”中的救赎。这一股在共通的人性中体会到了“庄敬自强”的平凡人闪光点和生发出信心的“不遗憾”力量是短暂抚平精神内耗的一剂“强心针”,但是,这个非“药”的“药”无法根治“精神内耗”和各种精神层面的“困境”。牖中窥日可论,“二舅”也许并非情绪困境和“精神内耗”的“解药”,它至多只是一个让人短暂进入精神高潮从而忘记疼痛的麻醉剂,问题还在那里,我们仍然会一步步向它靠近,逃不开躲不掉。

  农民日报发文评论:“‘二舅’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二舅”的创作者对苦难的轻描淡写和乡村生活浪漫抒情的描摹如同“温柔乡”,但是现实质地坚硬的那一部分是口气淡然背后的轮廓和结构,这些困境是我们不能忽略的。

  需要更多“向下扎根”的“二舅”。创作者“老道”的在对他者苦难的同情中寻找情感平衡点的人性诉求,恰如其分击中老百姓心里最沉重的情感。“后疫情时代”与“互联网存量经济时期”的相互影响下,“风口上的猪,也能飞上天”的“急迫”已经停歇,反内卷、躺平、佛系等焦虑和迷茫声音渐多,这部“微剧”之所以成为互联网“向下扎根”的着力点,正是其背离充斥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的宏大叙事和光怪陆离袅袅婷婷的声色场,回溯普通人本源和内心。

  当群众出现对于未来的不安全感及不确定性时,仰望星空变得奢侈,只能从脚踏实地中获得安慰。有网友表示,最初被人推荐这个视频时有点抗拒,怕又是一碗人生鸡汤,足堪表示如今网络上“伟岸”的主角形象和“宏大背景”下说教式的“人生指导课”容易生出敬而远之的“距离感”,缺乏“观众缘”,叶辛在《蹉跎岁月》讲“胜不骄败不馁,总是干”,这正是普通人需要品尝到的网络“寄托”,从张小策在离开“朱一旦”IP后,调转镜头拍乡村风格“短视频”,凭“广场系列”在聚光灯前“涨粉”和抖音达人张同学,以记录质朴农村生活成为“清流”,进而成为“顶流”可观,这是竭力地赞美年轻一代,到以目的性更强的价值观影响他们,相比“造梦”,这些朴素可感的视频是每个人都在寻找精神上的“二舅”,也是年轻人“反求诸己”的疑问句。同样,这部微剧没有成为“鸡汤式”励志故事或是“一遍遍的像祥林嫂一样重复自己的苦难”的负能量视频,是“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农民们站起来的象征。

  人生如戏,或悲或喜,悲也唱,喜也曲;命运如刀,或钝或利,钝也砍,利也劈。二舅是年轻群体迷茫和痛苦时的“精神振奋剂”,是黄土背朝天朴素有力的农民群体一次强有力的“狂欢”。在这个视频里,观众无需为他献上怜悯,他不痛苦,因为“走向胜利”的重点从不是胜利,而是“走”。


编辑:李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