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从“辽宁之行”感悟“为民情怀”

2022年08月20日13:47

来源:大河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先后来到锦州、沈阳等地考察,深入革命纪念馆、河湖治理工程、企业、社区等进行调研。在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民之所盼,政之所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个地方考察调研,总会看望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人民永远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大的牵挂。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从“辽宁之行”感悟“为民情怀”,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扎实的干事力度焐热民生的温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更多精彩的民生答卷。

  坚定为民理念,把爱民之情时时记心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信仰的根脉。无论是长征途中“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鱼水深情;还是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抑或是廖俊波“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的赤诚之心.....一代代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作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迈向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传承党的优良传统,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始终心怀对人民的赤诚之心,树牢“人民至上”的理念,将为民初心融入日常,用在日常,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当好人民的公仆,要矢志不渝践行为民宗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毕生追求,用心用情用力对待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厚植为民情怀,把为民之责实实扛肩上。“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凌河和女儿河考察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温暖贴心的关怀,真挚深情的嘱托,体现着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民心凝聚民力。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聚焦群众的急愁难盼问题,多到田间地头了解民生实情,多深入群众家中看看衣食住行,多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研究对策,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建议作为第一参考,登好群众问题台账,提出解决的具体举措,把实事好事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做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

  永葆为民本色,把利民之举事事抓手上。“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取得一次次胜利,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东湖森林公园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看望慰问基层人民群众时,指出要“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在人民身边”。这样的人民情怀,呼应着党的百年奋斗征程。迈向新征程,面对新考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实施有温度的举措,多谋划惠民生的政策,多落实暖民心的行动,既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真正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实实在在解难题,久久为功促发展,把工作业绩书写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陈飞帆)


编辑:杜若森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