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为钢“三无”入职告诉了我们什么

2022年08月30日11:37

来源:河南日报

  “考量诸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凡创新领域后来居上者,无不重视对成长型人才的引育,不如此,很难弯道超车,刷新创新版图。”

  □本报评论员夏远望

  8月28日,中共河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行。在答记者问时,省委书记楼阳生介绍了近年来河南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其中第二项成果,是省农科院许为钢院士牵头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项目,亩产超过700公斤,解决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普遍低于普通高产品种的难题。

  许为钢院士籍贯山东莱芜,本科、硕士及博士先后就读于四川农学院、西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世纪末来到河南省农科院工作,其间还有段“三无”入职的传奇经历。

  近日,在省农科院,许为钢院士为我们讲述了他二十多年前入职的故事。时任院长董庆周求贤若渴,“摆一张八仙桌,请七八位英才来,给他们研究员职称,让他们当研究室主任,让他们住和我们领导一样的房子!”许为钢便是当初八人之一。受当时条件制约,他的种种关系无法顺利转入,老院长大手一挥:不要粮油关系,不要户口,不要档案!

  这张“八仙桌”,先后走出了张改平、张新友、许为钢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八个人每一位都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手,总获奖量达到12个,而当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声名并不显赫。

  全国省级农科院中,河南省农科院处于第一方阵,不以既定事实判断人才,不以条条框框限制人才,善于识别有潜质的青年科研人才,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培养人才,是一个重要原因。

  拼创新,实质就是拼人才。然而,人才引育,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早在2012年,辽宁就出台政策,引进或培养1名院士奖励单位1亿元,如今,各地人才争夺战更是愈演愈烈。高端科研领军人物,往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人才从哪里来?省农科院这张“八仙桌”,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重视成熟型人才,更要善于发掘成长型人才。成熟型人才,在专业领域已经做出了突出贡献,好比黄金,人人都能看到其光亮;而成长型人才,潜能尚未完全激发,往往也缺少一定的学术头衔,还是一块璞玉,但总有高人能判断其价值所在。考量诸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凡创新领域后来居上者,无不重视对成长型人才的引育,不如此,很难弯道超车,刷新创新版图。

  有识人的眼光,更要有担责的胆魄。隔行如隔山,石头还是玉,没有头衔之前,只有极少数人能真正甄别,给帽子、给房子、给位子,可能牵扯他人利益,甚至引来非议,遭来阻拦,这就需要顶住压力。“华工校父”朱九思,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从区域二流带向国内一流名校,在特殊历史时期把其他高校不要的教师请到华工,顶住了被扣帽子的巨大风险,身为校长,他的几个孩子却只接受了成人教育。担当的最大底气来自公心,一心为公,就能赢得信任,赢得支持,赢得先机。

  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以农业科研为例,十几年选育品种,二十年获奖,往往大器晚成。早发现、早使用、早压担子,才能早出成果。许为钢院士的“三无”入职经历告诉我们: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给成长型人才更大施展空间,让创新之花尽情绽放,平地必能起高峰!

编辑:孙振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