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莫把“乡村旅游+”当做发展的万能钥匙

2022年09月16日11:50

来源:大河网

  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不断升级,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将心灵小憩的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乘着这股东风,“旅游+”成了一个热词,很多地方以“旅游+扶贫产业”“旅游+乡村”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旅游业联动发展的新道路。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乡村要发展,需要的是因地制宜有特色,而不是使用万能模板复制粘贴。前些年,“特色小镇”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其初衷原本是为了促进有条件的乡镇更好地发展,实现群众致富增收进而助力乡村振兴。但遗憾的是,不少特色小镇却并不“特色”,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硬是把“特色小镇”变成了“政绩小镇”,到最终也逃不过“短命小镇”的结局。

  我们常说:“同样的错误不要犯两次,如果犯了,那就不是错误,而是选择”。同理而言,如今的“乡村旅游+”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当初的“特色小镇”,部分地区并没有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不顾自身实际条件,继续选择了模仿炮制,以至于目前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一方面是模式雷同、产品单一。对于每一个外出旅游的游客而言,都离不开吃,发展旅游的乡村为了解决游客吃饭问题,农家乐就运运而生。但由于门槛低,经营方式简单,就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同源、内容同质问题。另一方面,产业融合基础不稳定,对市场感知灵敏度低。有的地方因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更多是依靠政府扶持,所以政府既是“决策者”又是“经营者”,当地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就会出现“政府干群众看”的局面,最终的结果就是形成“政府部门难放手、合作社难成长”的不良循环。

  但就发展“乡村旅游+”来说,还是要透过发展的外衣,更进一步看到当地领导干部的责任。有的领导干部把“观政绩”当做“政绩观”,盲目跟风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热衷于“造亮点”“建门面”,无外乎就是为了“出政绩”“搏出位”。如此的政绩观,必然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盲目抓瞎、不切实际,到最后只能是“面子工程”到手了,“群众关系”失去了。都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党员干部工作的初衷都是为人民谋幸福,只有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才能做好“显绩”的同时也做好“潜绩”。

  苏轼在《应制举上两制书》中写道:“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华秋实,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党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的,任何掺水注水、虚报虚高的行为都是行不通的。干部干部,要干才有进步。只有专心笃志、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工作中举一反三,多下一些“痴”“醉”功夫,方可积跬步而至千里,从量变达到质变。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雨欣 )

编辑:申久燕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