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当代共产党人笃信“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加重、矛盾风险增多、治国理政考验增大的严峻形势,且直面当前干部队伍存在问题,对于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落实好《规定》,畅通“下”的渠道,开创干部队伍建设新局面、激活党员干部新的精神风貌,关键还要下好“三步棋”。
“下”,需下好先手棋,疏浚源头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规定》明确指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靠“下”畅通干部出口,既树立了“凭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又能够及时腾出“空位”,为实干者、能干者“上位”开辟了空间,同时又让庸者、劣者感受危机,激发他们起而行之、奋起直追。做到这些,关键是要提前着手,精准发力,下好先手棋。具体来讲就是要吃透政策,认真研读《规定》出台的背景、要义,增强和把握落实《规定》的政治自觉和重点关键,让《规定》从纸面文件走入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疏通干部队伍动力之源,为干部队伍源源不断注入生机活力。
“下”,应下好后手棋,润物细无声。组织工作历来讲究于无声处、润物无声,做好干部工作更要秉持心中有爱、眼中有人。对于施“下”策时既要敢于担当、严谨审慎,更要通盘考虑、持续跟踪。“下”是为了事业发展,也要对干部负责,在区分不同情形,采取平职调整、转任职级公务员、免职、降职以及提前退休等方式予以调整时,还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综合施行批评教育、谈心谈话、培训历练等措施,及时解开思想“疙瘩”,卸掉内心包袱,让他们“下”时心中服气,再“上”有方向动力。特别是对于已经“下”的干部,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不能搞“一下了之”,对于那些在组织帮助引导下,经过个人不懈努力,能够端正认识问题,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得到组织和群众公认的,也要及时重新启用。这也是运用发展眼光和辩证思维看待问题,注重干部一贯表现的客观需要和具体体现。
“下”,要下好致胜棋,决胜千万里。落实《规定》,目的不是让哪几个干部下去,而是要健全一种好的工作机制,完善一套好的制度体系,树立一种好的用人导向,形成一种好的政治生态,锻造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思想站位、运用系统思维,采取综合措施。下好几步致胜棋,方能决胜千万里。党委(党组)及其组织部门要坚决扛起责任,组工干部要做到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带着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发现问题。要熟知15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情形和若干种类的调整方式,严格落实“五步”调整程序,把工作做严密、做扎实。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制度的权威在于执行。要敢于动真碰硬,下决心调整下去几个确实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通过看在眼里、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压力、激发动力。还要在一定范围内以一定方式推广典型案例,既要宣传及时调“下”去的负面典型,又要宣传先“下”后“上”的正面典型,让广大干部既看到《规定》的刚性约束,又感受到组织的关怀温暖,真正让《规定》所产生的效应达到最大化。(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