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减负”在基层全面铺开,重视基层、关爱基层、提升基层的工作导向进一步形成。“减负”旨在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避免应景性工作,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减负,在很多基层干部眼里属于常态性工作。常“减”常“负”本身,说明很多体制性顽瘴痼疾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如何锐意创新,做深做实,让减负减出新意,就具有了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发力不盲目,方向不动摇。减负不是盲目的“大撒鹰”,不是对本职工作的放任自流,而是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这就需要基层和干部双向发力,共同推进“减负”
工作落地落实。一方面,在“减负”政策的大框架下,各地应优化顶层设计,细化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使工作任务更见“精当”,避免干部盲目发力;另一方面,在减负环境的“浸润”下,基层
干部要更加注重工匠精神,将工作做精、做细、做实,以此换取群众满意度的进一步提升。
卸力不卸劲,职责不放松。对基层干部而言,“减负”则意味着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可以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而在层层解码、层层松绑的过程中,要做到卸力不卸劲儿,特别是为民服务的质量不能降低,以此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被动局面。在减负、减压的过程中,既要学会倾听群众意见,及时纠偏,也要防止让基层减负成为“庸懒散浮拖”的“挡箭牌”。
减负不减质,增效是关键。广大基层干部在轻装前行的同时,迈出的步伐应更加矫健,在放开手脚干事创业的同时,也应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谋发展,埋头苦干。要把百姓放在心上,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以实际行动创造更好的工作业绩。
诚然,要做好减负这道“减法题”并不容易,面对这一长期性的工作,还需要各级各部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减负”的同时,建立起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提升能力、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此的“减负”才更有成效,更有“新”意,也能更好地提升为民服务的质效。(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