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我们党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准确把握“双碳”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持之以恒推进气候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球是个大家庭,人类是个共同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要合作应对。”长期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行动,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为减缓全球碳排放增长作出积极贡献。自“十二五”时期开始,我国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任务、重要领域和重大工程,推动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推动二氧化碳排放增速大幅降低。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
协同推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森林抚育6.37亿亩,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从2000年到2017年,我国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在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过程中,物种生境得到了优化,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为全球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中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减污降碳技术推广,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持续提升低碳清洁能源比重,显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带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较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4.8%。2021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比2015年上升18.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
努力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努力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用实际行动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
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从碳达峰目标看,当前,我国正面临推进“双碳”工作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任务,工业化和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中,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与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后自然达峰的路径不同,我国必须探索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以更大减排力度抵消增量需求、进而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全新路径。从碳中和目标看,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重大贡献。
利用技术和政策措施主动加速碳达峰进程。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发达国家自然达峰后逐渐实现碳中和的减排模式,而要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主动加速碳达峰进程,进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是涉及价值观念、产业结构、能源体系、消费模式等诸多层面的系统性变革。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健全完整的政策落实机制,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多种政策措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保障。202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在此基础上,我国制定出台涉及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一系列实施方案,综合运用科技、财税、金融等多种保障措施,着力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
引领全球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合作”。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引领低碳领域技术革命与产业发展。新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通过能源生产、原料供给、工艺过程等方面的技术升级和突破,建立依托可再生能源、实现经济和产业循环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当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和制造规模居世界前列,新型储能产业链日趋完善,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降低了全球清洁能源使用成本。依托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及全产业链优势,我国正引领全球低碳领域技术革命与产业发展,源源不断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改革。发展中国家大多同时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质量改善、温室气体减排多重压力。统筹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是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锚定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统筹固体废物、温室气体等多领域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在科学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整体性的基础上,坚持统筹融合,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强化减污降碳的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措施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碳达峰。通过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提升减污降碳综合效能,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
坚持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全球广泛参与、共同行动。我国一贯高度重视全球气候治理及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推动达成和加快落实《巴黎协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坚持把绿色作为底色,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重点。截至2021年底,已与28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在南南合作中,自2011年以来,累计安排约12亿元用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30多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0多份合作文件。这一系列务实合作,创新了全球气候治理国际合作模式,提高了有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20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