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咱杨家寨村是西宁农村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我们要力争走在前面!”西宁市杨家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里,党员和群众代表围坐在村党支部书记丁军德身边,结合身边“小事”,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共商互议中探索创造美好生活新路径。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农家书屋,本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实用的阅读视听读物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家书屋也成为农民群众学文化、长技能、强本领的“黄金屋”,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的“加油站”。
善用平台载体,筑牢农家书屋之“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智”必不可少。农家书屋不仅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而且也是农民增长知识技能、吸取“致富经”的前沿阵地。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节点,提供查阅书籍、科普知识的便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充电”,客观上激活了乡村“造血”功能。如湖南桑植县农家书屋的创办,就帮助当地千余人成为“土专家”,书屋还可以与乡村特色文化结合,结合实体将公益性服务打造成多元平台,进一步发挥自身窗口作用。
创新运行模式,完善农家书屋之“实”。近年来,全国多地不断升级农家书屋的软硬件设施,拓展服务内容,引导和吸引农民群众“进得来、坐得住、读得好”,从而实现“一室多能”。四川达州市农家书屋管理员苏小伦把书屋“搬”到田间地头,以果园授课等方式推广新技术,帮助不少村民增收致富。作为政府为村民提供阅读服务的最后一站,书籍只是最基础的部分,还需要延伸出更多更好的服务功能,让农家书屋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精神粮仓”和乡村振兴的“知识展馆”。
助力基层善治,铸牢农家书屋之“魂”。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农家书屋是基层文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可以开展政策宣讲、诵读经典、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参与度高的文娱活动;对管理员、志愿者进行培训,并改进考核机制,让农家书屋“屋”尽其用。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影响力,助力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的“精神高地”。
每一处农家书屋,都是一朵绽放书卷之香的蓓蕾,是一盏照亮美好生活大门的星火。立足“农家书屋”,在发展完善中解决问题、在总结经验上守正创新、在服务群众中提质增效,在书香墨韵中彰显文化扶贫的重要功能,方能为新农村建设增添缕缕书香,为乡村振兴灌注活力。(耿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