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非遗”保护“有力度” 文化自信“强起来”

2022年12月14日10:39

来源:大河网

  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成为今天我们团结一心、共谋发展、共创未来的精神力量源泉。从昆曲、古琴艺术到端午节,到二十四节气,再到如今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重要瑰宝,不仅是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是驱动国家前行的精神源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凝聚非遗资源整合力量,留住历史的“根与魂”。非遗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者,来源于生活、根植于人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文内涵,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和生活沉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比如摸排“非遗”保护现状、建立“非遗”档案、培养传承人、依托非遗项目“创富增收”等,都旨在留住历史的“根与魂”。由于非遗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凝聚非遗资源整合力量,而增强“全民意识”无疑是举措之一。因此,要用好宣传载体,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深层次、全覆盖宣传普及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要坚持以保护为前提,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非遗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增进非遗保护理念,积蓄依法保护智慧,激活非遗利用活力,让文化自信“强起来”。

  拓宽非遗成果利用渠道,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非遗产品、非遗项目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能让非遗散发出绚丽光彩,更好发挥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重要作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非遗+扶贫”让很多拥有刺绣技艺的女性实现了“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的心愿;浙江杭州的传统工艺工作站杭州拱墅站打造“城市会客厅”,吸引市民深度体验悠久技艺的乐趣……这些正是拓宽非遗成果利用渠道的举措。因此,要把传承非遗文化与推动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处理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开发利用好非遗文化资源,发展好“非遗+生态+旅游”等产业,让非遗产业成为“香饽饽”。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新时代新征程,要自觉承担起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保护、宣传的时代重任,才能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凝聚民族复兴伟力。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把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作为新时代重要的历史使命,加强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磅礴力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周银)

编辑:申久燕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