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公布一起案例。徐某和张某经同事介绍,称可以在网上购买药品和抗原试剂。他们选择了要购买的数量后和客服对接,客服提供了银行卡号让两人转账。二人如约转账后,却没有收到药和抗原试剂,遂报警。
随着防疫政策的放开,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日趋上升,感染者的自我居家监测与隔离成为常态。在无法外出的情形下,网购药品和试剂成了居民自我检测的有力帮手。然而,近日涉疫市场上却屡屡出现购药被骗、药物涨价等乱象,背后原因何在?
从需求侧观之,部分居民盲目跟风、过量采购,掀起涉疫药品囤积潮。如在不少消费者中都出现了“囤药潮”,连花清瘟胶囊、泰诺等药物在部分药店脱销,“线上买药”单量大增;又如近日社交平台上出现的所谓“网购药品攻略”,抢购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的退烧药品等。根据法国心理学者勒庞的观点,由于群体容易受暗示并被非理性驱动,因此当大众聚集在一起时容易随大流,做出不理智行为。如此便会造成“囤药潮”和恐慌心理的反向叠加。
从供给侧观之,部分商家囤积居奇、陈货新卖,加剧了市场乱象。比如朋友圈出现的一些个体卖家,以现货为诱引,将一些常备药、抗原检测试剂盒卖出了翻倍高价。个体无良卖家“收货捂盘”、搞捆绑销售,导致许多居民叫苦不迭。事实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无资质的个人私自贩卖涉疫药品构成违法,严重者还涉嫌犯罪;药品“溢价”则涉嫌哄抬物价,同属违法行为。这些商家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背后的利益诱惑有多大,可想而知。
目前,针对后疫情时代下的市场乱象,各地药监部门已开始“亮剑”,如对涉疫药品和物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了检查督导,确保价格基本稳定。笔者认为,在开展线下督查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当在线上布下“恢恢法网”,严查无资质个人通过朋友圈等渠道售卖涉疫药品的行为。这样两条线、两手抓,能更好地维护疫情时期的药品市场秩序。
归根结底,治理药品市场乱象需多方协作。广大居民应当克服恐慌心理,理性适量购买涉疫药品;商家应当严守相关法律法规,自觉规范价格行为;监管部门应做好药品市场强力监管工作。惟其如此,才能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助力我们取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王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