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当如盐溶于水

2022年12月21日10:17

来源:河南日报

  □焦艳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重要办法之一。好的课程思政,犹如盐溶于水,无形之中宣扬正确价值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解决课程与思政两层皮等问题,需要处理好三组关系。

  一是知与德的关系。“知”即专业课知识,“德”即每门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多年来的教学传统,使得专业知识的教学只专注于“求真”,课堂偏重于讲各种公理以及定理的推理运用,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追求被忽略、被遮蔽,学习知识的初衷、价值和意义也少有提及。事实上,“知”的学习是“德”的提升的基础,“德”的养成有益于“知”的获得,“德”才是最终极的“知”。这个理论在近两年的课程思政实践中也被验证,学生在专业课课堂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以及其后的可持续发展。有教师形象地说,课程思政让知识拥有了灵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共鸣与态度认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与深化。课程思政要处理好“知”与“德”的关系,把握好“人才培养辩证法”,找准契合点,使得“盐”“水”顺畅融合。

  二是言与行的关系。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传授,更要注重言行合一、榜样示范。按照7/38/55法则(影响他人的因素中内容占比7%,表达方式占比38%,肢体动作和外表形象占比55%),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一种非语言的暗示。这种暗示是教师个人修养、教育教学能力的自然流露,也是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集中展示,它所发挥的作用更大,影响更长远。因此,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师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用语言教育学生,更要用行动来带动学生,用自己的具体做法来感召和启发学生。要将课程思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落实到学生的科研探索中、社会实践中、技能训练中、岗位实习中。让真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让实践更加坚定价值观。

  三是点与面的关系。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需要以点带面,也需要各具特色。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推动下,在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引领下,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已经全面推开,不少课程已经完成了对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建立了完备的课程思政素材库。但也出现素材重复、方式单一等问题,对症下药,课程思政要做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怎样各具特色?这要求教师必须将课程思政与未来学生的工作方向相结合,与自己的科研经历相结合,与学校的特色相结合,与正在参与的项目相结合,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等,让自己的课程思政展示出与其他课程、其他人不一样的形象和气质。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新闻实践课”让学生“重走穆青路”,发掘穆青“勿忘人民”新闻观的育人价值,将“勿忘人民”升华为郑大情怀,就是课程思政特色展示的典型体现。让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犹如加了不同微量元素的盐一样,能够更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盐溶于水”更有营养,就能健康更多人,培育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编辑:孙振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