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朱治国用生命写出的答卷沉甸甸

2022年12月28日10:36

来源:大河网

  12月26日,新华社播发追记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治国的长篇通讯,读来感人至深。他的生命定格在43岁,没留下一句遗言,就突然走了。农村牧区许多基层干部得知噩耗,红了眼眶,不愿接受现实。人们说,谁看到他都感到很亲切。群众这样评价一位领导干部,分量很重,发人深思。

  他的“答卷”来自基层历练。朱治国作为优秀大学生,没留恋城市,选择了戈壁乡镇。风沙大,交通不便,吃住条件艰苦,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毫无怨言。正因为条件艰苦,根才扎得深,锤炼了他不一般的品性,从最基层汲取了丰富的成长营养。他的工作就是与农民和乡村干部打交道,这种历练成为他宝贵的人生财富。他到省委组织部工作,全省4149个村庄,走过一大半。那张被标记了很多村名的地图,是他“到基层去,多走多听”的见证。对基层的感情,对老百姓的感情,是一个党员干部的立身基点。

  他的“答卷”来自拼命实干。朱治国有一股子“再难也要把事情办好”的劲头,寒冬缺氧季节,驱车几千公里,来往于数百个村社察实情、听心声。大雪天,深一脚浅一脚,眉毛眼镜结霜,说话能被风噎住,却挡不住他与村干部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凭实干,全省村“两委”换届留住了不少能人、带头人,有力地支撑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朱治国加班连轴转,前些年常睡办公室,一米宽的行军床睡坏了四张。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尤其是领导工作,往往是无形的,但要做好做实,同样需要花费心血,撸起袖子加油干。

  他的“答卷”来自勇于担当。思路清晰敢拍板,让人踏实,这是人们对他的印象。组织部门的干部,当伯乐是基本功,同时也是一种担当。朱治国把知人识人的点滴随时记录,推荐干部,除了现实评价,还将优缺点对照岗位需求作客观考量,每次参加人事考察,他的意见都令人信服。近几年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朱治国都参与谋划把关,经他亲手出台的重头文件多达上百个,审核修改各部门单位、干部对照检查材料数千份。同志们说,“他在,上下都放心”。敢于直面问题、坚持原则,说真话、办实事,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担当,也是各项工作质量的保证。

  他的“答卷”来自严守规矩。为人干净,做事坦荡,才能叫群众服气。手中虽有权,一尘也不染,才是党员干部应有的修为高度。妻子2013年查出癌症,朱治国宁愿把新房低价卖掉给妻子看病,也不向任何人开口借钱。在干部工作中,想打擦边球的,提着礼物、揣着信封跑待遇的,在朱治国这里全不管用。他下乡工作,为避免趁他不注意往车上放东西,走前都要查看个清楚。守住“零污染”底线,清风正气充盈,工作中腰板才能挺直,干部才有人格魅力。

  朱治国43岁燃尽生命,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人生优异答卷,永远值得人们深情怀念。(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铎木)

编辑:申久燕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