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层作风建设走向深入,基层干部队伍的责任心、执行力得到群众认可。但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忙闲不均、人员闲置的现象,存在少部分目标不清、漠不关心的“基层闲人”,这些“闲人”通常有“二传手”“老前辈”“隐形人”“背锅侠”“大头兵”几种画像,他们在卸掉拼劲的同时也放下了责任。“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干劲和热情。
“基层闲人”不在“闲”,而在“混”“糊”“拖”。这五种闲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虽闲而获利的,另一类是闲而无功的。前者以多数“二传手”为代表,能“二传”的前提是拥有“传”给别人的权利;后者则是在基层不受重视、难获公平对待的人员。也就是说,同样是闲,闲的境遇和后果大不相同。这种局面说明基层评价体系出了问题。
一方面,这说明干部淘汰机制出了问题:在基层流行一句话:“干好干坏一个样”,这背后的工作心态是“你能把我怎么样”。当管理者真的容忍了这种心态,也就等于为日后继续产生“闲人”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干部考核机制出了问题:干与不干一个样,甚至不干的比干的升职还快;有时干多错多,有好处就抢,没好处就推,最后让大家都不想干了。考核机制的不公平、不科学,是导致大多数“被动闲人”被催生的根源性问题。
首先,必须要严明制度、严格制度、严厉制度,制定不能“闲”的约束、形成不敢“闲”的震慑,让不称职者离场。对此,尽管有些闲人会满腹辛酸,但制度不为个体准备“躺平”弹性,这是刚性要求。唯有这样才能大大减少一拨儿闲人。其次,必须要正向引导基层干部工作热情,让干部认识到“我们是用科学公正的评价制度和机制衡量每个人的工作,奖优罚劣,重用踏实肯干的能人”。最后,必要时可以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帮助评价体系“看准”干部。如果任务分配机制和考评机制存在漏洞或硬伤,则有必要及时予以调整和改良。
基层是地方评估成绩的“一线基地”,也是干部升迁的第一通道,对基层成绩和干部的评价马虎不得,更“歪”不得。必须让基层真实情况成为上级权衡、决策的依据,必须让想干事、能干事者拥有正常的、宽阔的上升通道,必须坚决抵御用人、察人、评价人等方面的不正之风和含混、敷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