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5日,大年初四,某地媒体发布了一条新闻,当地县委书记慰问困难户,发放慰问品,可是却上了热搜,引发网友质疑。原因是新闻附图显示,这几家困难户厅堂宽阔、窗明几净,还有红木沙发、水族鱼缸、名牌家电等。
于是,很多人就开始看图说话,认为县委书记慰问的根本就不是困难户,而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的摆拍和作秀。而在吃瓜群众的盲目跟风中,县委书记的这场慰问,也就火爆了网络,成了干部作风建设的“污点”,被批为“伤害了老百姓的心,更让真正困难的家庭绝望了”。困难不等于茅草房,误解源于不理解。众声喧哗中,也有网友认为,没有必要对于这件事情过分解读。一是德庆县相对比较富裕,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贫困;二是福祸并非一成不变,一些家庭突遇变故导致困难也很常见;三是县委书记慰问包含多隔层面,未必都是困难群众。
岁末年初慰问是加强党群关系的重要纽带、体察民间疾苦的良好契机,更是传递党的温暖、传达组织关爱的重要方式。为了“慰”出真情、“问”出真需,各地都会将其作为一项“暖心工程”,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但从这次舆论风波来看,走访慰问也应摒弃惯性思维,要在“精准”二字上下足功夫。
走访对象要精准。在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时,要广泛深入调查摸底,坚持唯实不唯亲、唯需不唯情,真实了解各类群体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在对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时,更要细致甄别、反复对比,精准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走访慰问对象,坚决杜绝“关系户”、“人情户”和“非困难户”,确保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身上,以满足公众的期待,经得起舆论的拷问。
宣传报道要精准。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对于走访问问开展宣传报道,也需要做到标题规范、内容详实,把该说的情况说清楚,而不能囫囵吞枣,让人产生联想、生发质疑。例如这次县委书记慰问的几个家庭,看上去与网友想象中的“困难群众”出入较大,对外宣传时,就需要把其困难的原因和情况简要做一个说明,以让公众在对“相对困难”的认知中,消除误解、形成共情。
图片选择要精准。网络时代,舆论最喜欢“看图说话”“以图为证”。确切来说,这次慰问引发的舆论风波,并非来自文字本身,而是源于新闻附图。所以,在刊发领导干部走访慰问苦难群众的新闻时,要不要配发图片、配发什么样的图片,都要认真研判、审慎选择,确保做到严谨细致,以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误解和误读,扭曲事实真相、影响领导形象,形成热点事件。(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