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莫拿“公权”当人情

2023年02月01日22:22

来源:大河网

  “廉洁奉公”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品质和光荣作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廉洁奉公,就是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光荣传统,从不以功臣自居,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享受,守纪律、讲规矩,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道德风范。”“公权”不是特权,它是为党干事创业的权,是为民排忧解难的权,把公权当人情,是公权私用,这是原则问题,是党性问题。

  北宋理学奠基者“二程”曾说:“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这么看来,公私问题是门大学问,是一门心学。用公权不能有私心,公私的界限,既是底线也是红线,界限以内是“底线”,界限以外是“红线”,一念之间,结果大相径庭。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但“礼仪”非“利益”,如果把“礼尚往来”与公权联系在一起,拿“公权”回报“人情”,等待我们的将会是违反纪律的“深渊”,近年来,诸多发人深思的警示教育纪录片出现在荧屏上,“故事”的主人公沉醉于手中的公权,迷失于无尽的欲望,以“人情世故”为幌子,暴露的是在人性、党性、心性背后不为人知的“贪婪”。

  “公权”是什么?追根溯源,公权姓公不姓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作为一名党员,要常溯“公权”之源,厘清公私界限,廉洁从政,秉公用权,一心为党、为人民。

  常溯“公权”自律之源,把公私分明当信念牢记心间。十八大以来,“拍蝇”“打虎”跳出文件,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党用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决心,让正风肃纪一直在路上。作为党员干部,如果心中无律,对“公权”不能私用缺乏主动性,听到喊打才知道不做不可为之事,这难免有些“为时已晚”。对“公权”知敬畏不能指望做短时间的功课,要把“公权”当做心中的戒条来正身律己。后汉书中记载:“巴祗与客暗饮不燃官烛”;《竹坡诗话》中记载:“博郡李太守灭官烛阅家书”。正所谓,为政之道,修身为本。时刻葆有对“公权”的自律性,做一个严于律己、慎微慎独、干净做事的好干部。

  常溯“公权”为民之源,把权力为民所用付诸实践。“公权”看不到也摸不着,说它无形,其实有形。“公权”有桥梁之形,一头连着党,一头连着人民,“公权”到底有没有为公,党和人民之间的距离就是答案;“公权”有铜镜之形,就如一潭清水,能照出眼前的风景一般,人民就是这清水,“公权”有没有为民解忧,倒映出群众的态度就是答案。“公权”有灯塔之形,每个时代都有一个规划好的航向,到底怎么走,人民不一定会从书本中看到,却能从“公权”的使用中看到方向。春节期间,电视剧《狂飙》频频登上热搜,安欣这一角色成为关注焦点,他从活力四射的青年到满头白发的“暮年”,让我们看清了什么样的干部是群众愿意信任的人———是用“公权”帮老百姓驱除“恐惧”的干部,是真正利用手中“公权”为民办事的干部。

  常溯“公权”监督之源,把群众监督融入服务之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支撑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就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织密监督之网,人民监督是重要一环。一方面,是人民厚植了基层的土壤,基数大、覆盖面广,党员干部用没用好“公权”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另一方面,我们国家一切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权力到底有没有为民办事他们更清楚。把“公权”拿到阳光下晾晒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清正干部、清廉政府、清明政治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丽)

编辑:申久燕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