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既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员干部必备基本功,是出台政策、推动发展、解决困难的有效手段。在开展工作中,党员干部不仅要在调研先进点示范区中启发思路,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还要注重到老大难后进生的地方调研,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
多到现实困难多的地方去。基层情况,错综复杂。问题困难,千头万绪。而对于基层而言,上级领导的调研正是帮助解决困难的契机。问题的来龙去脉是什么,问题的关键症结是什么,这些都需要到现场去,听取多方人说。调研一具体就深入,一深入就突破,就问题查找背后的根源,在多部门协同会诊中一病一方,一事一策,这样才能提升调研的质效。上级领导要多在现场办公,急基层之所急,难基层之所难,将工作重心放到基层,多指导方法、多协调资源,在打通基层难点痛点上持续下功夫,为基层干部轻装上阵、真抓实干提供有力保障。
多到群众反映大的地方去。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调研的过程就是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紧密与群众联系的过程。脚下沾着多少泥土,心中就饱含多少深情。不与群众面对面坐在一起,就难以听到群众说的热乎话、真心话,也就难以知道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想。群众的反映就是党员干部的奔赴,要多到群众家里入户调研,看看群众衣食住行,一方面听群众诉说心声,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工作的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察看上级政策在基层的执行落地情况,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来检验,再一方面要多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家里,从而不断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多到长期发展慢的地方去。有一个概念叫木桶效应,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一项事业的发展同样如此。有一次焦裕禄准备到兰考县堌阳公社调研,张口问身边工作人员:“哪个村最穷?”有人回答:“数刘楼。”焦裕禄便立刻说道:“那就去刘楼蹲点。”党员干部在调研中要有迎着问题上的担当,紧盯短板弱项,聚焦长期打不开局面的现象,下大力气想办法、出思路,而不能将问题一任任、一代代地交下去。要以理论为指导,学以致用、群策群力,既持续打基础,又善于从长远谋划,凭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不干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多干不显山不露水却动力足后劲大的隐性政绩,让调研切实成为促进发展的“发动机”。(蔡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