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对《人生之路》的热播。各种评论如潮水般伴着春风席卷而来。尽管褒贬不一,但是大部分观众都试图以电影版的《人生》来做比较,都为该剧没有拍出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原著的“原汁原味”而感到遗憾。甚至还有人觉得这部剧改编的“走了样”、“掺了水”。
笔者以为,很多人并不是因为编剧“篡改”了路遥的《人生》而不平,而是对电视剧改变了我们心中原来那个稍显怀才不遇、无力抗争社会、辜负善良姑娘、错失美好爱情的悲剧人物“高加林”的固有形象,情感上不能接受。更难以“原谅”的是,大众女神“刘巧珍”在剧中也不是那个眼泪汪汪任命运摆布的柔弱女子形象。或者说是“刘巧珍”该有的形象。
不得不说,这样的固化思维,对于理解、欣赏、评价新时代、新理念下的《人生之路》这部新剧,肯定是不公正的,甚至是偏失的、错误的。因为任何先入为主的个人好恶,必将蒙蔽你原本清晰的视角,清晰的判断,理性的审美。导致我们会将真正的宝石当成沙砾而毫不犹豫地丢弃。
我和大家一样,到目前只看了前几集,我不敢武断地说,《人生之路》这40多集的电视剧改编得很好,陈旭这批新人新秀演得很好,但平心而论,就是这前几集,已经让我看到了一个站立于社会的十字路口、根植于陕北黄土高原、脱胎于路遥《人生》、跨步于全新时代的全新的“高加林”。是的,是全新的高加林、全新的刘巧珍,还有他们奋斗的青春和不屈的人生。正如片头那行注脚:“本剧部分取材于路遥的《人生》”。
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来欣赏、来评价这部全新的《人生之路》。“新高加林”不再是“旧高加林”那个被社会蹂躏摩擦后被“打回原形”的一个“loser”形象。“新高加林”一出场便是能够踩着贫穷、嚼着苦难、经历困难洗白衣衫还能笑对人生、胸怀远大志向的阳光少年形象。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形象与原著中的六十年代的高加林至少有二十年的时差。“新高加林”已经是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多年之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妥妥的“八十年代新一辈”人了。如果你非要强调他家买不起自行车,他的窑洞里不可能有日光台灯,那就有点抬杠的意味了。
全新的“高加林”,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关心国家大事,乐于帮助同学。他在学习上帮助双星,在生活上帮助马栓,在家庭中担当责任,在工作中关爱弱小。就像景老师赞扬他的那句话:“你成长进步了,因为你能够关注别人了”。对比那个小有才气就怨天尤人、对土地没有感情、一心想着逃离农村,甚至在参加农业生产时“赌气式”用劳动体罚自己的“旧高加林”,云泥之别一目了然。说句题外话,“旧高加林”这样的格局胸怀,小有才气小具聪明非但不能拯救他,反倒会害了他。他的悲剧人生,作者路遥早已埋下伏笔。
我们再看“新高加林”,他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因高考落榜而落幕、并不会因被人顶替而埋没尘土、并不会因山路崎岖而趑趄不前。相反,这场苦难和挫折不是结束,恰恰才是他的开始。冒名者也不会因偷走了他的大学而幸福,相反在“真李逵”的耀眼光芒下,“假李鬼”只能活在阴影之中。
这样的“高加林”,不正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影子吗?不正是改革开放的写照吗?不正是文明进步的星光吗?不正是你、我、他千千万万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断抗争、不懈努力、负重前行的奋斗者、建设者、奉献者的时代形象吗?这样的“高加林”,不正是路遥讲的“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正能量榜样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喜欢?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全新刘巧珍”的霸气出场、泼辣灵动、生意兴隆。这几个词看似不搭调,但我想,编剧为刘巧珍的人生之路谋划未来,绝对不限于一个高家洼村、一个宽州县城、一个黄土高原。“刘巧珍”和他的事业肯定会像她的小四轮一样,喷着烟、冒着火、“突突突”、“哒哒哒”地闯入市场大潮之中。在今后的剧情中,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燕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