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有的上级单位借调人员接近甚至超过在编人数,有的基层单位在岗人员竟少于被借调人数。此前,有某地级市的组织部门披露,全市一次性清退借调干部1400多人,其中市县两级部门从乡镇借调的干部就有600多名。
这篇文章列举的情形,引发了广泛热议,及不少基层单位党员干部的共鸣。特别是乡镇一级因为人员被借调人员过多,还要面对如此多的工作和考核,导致分身乏术、不堪重负,一些工作只能应付式开展,就更别说创新了。有的甚至因为任务完不成,出现“躺平”“摆烂”现象。
毋庸讳言,近年来,过度借调之风确实在一些地方日趋蔓延,给单位的有序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除了造成人才流失,还增加了一定的财政负担。以笔者了解的一个乡镇的实际情况为例,该乡镇的编制共有76个,实际用编70个,借调出去就达到了12人之多,坚守原地的人员中,除去领导、临退人员及因请产假不在岗者外,真正业务骨干就只有30多人,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为此单位职工怨声载道,单位领导也是焦头烂额,天天为人的事情发愁。
过度借调之风,影响了工作稳定性。借调人员几乎都是原单位业务骨干,属于“拔尖”人才,一旦被抽走,不但导致了个人职责的增加,还导致了工作推进缓慢。特别是一些政策性较强的岗位,会造成单位失去“公信力”。同时,过度借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业竞争力和工作质效。
其次,对个人发展造成了影响。一些借调人员无法全身心地参与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工作中,不仅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还会导致专业技能的下降。同时,借调人员长期在另一个单位工作,在原单位开展评先评优、职级晋升时就不可避免受到削弱,甚至无望。还有的因借调需要长期两地奔波,对家庭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最后,对社会良性发展不利。有的单位变相搞借调,美其名曰“跟班学习”,使得基层乡镇敢怒不敢言。仍在原单位工作的人,因压力大也想着“脱离苦海”,导致单位留人困难,特别是能力越强的人,越如此,这就不可能不使得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精气神变得涣散。毕竟人都没有,谈何发展?
为了遏制这股风气,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借调人员管理制度,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能仅凭一纸文件就借人用人,而要设置“门槛”。二是明确时限。既然借调属于为完成一项紧急性的工作而临时抽人,就要向被借人单位派发一颗“定心丸”,时限到了该放人就放人。三是强化单位自身建设。单位应该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通过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用环境来“拴”人留人。
乡镇(街道)一级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上级的各项政策都需要这一级来落实,它也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冷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笔者在此呼吁,切勿让过度借调导致人心惶惶,更应自力更生,强化队伍建设。(周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