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领导干部身上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一把重要标尺。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不仅影响到领导干部自身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
“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求党员干部“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因此,要常思己过、善修其身,认真厘清“三种关系”,拧紧政绩观这一谋事创业的“总开关”。
厘清“公”和“私”的关系。“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何为“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两个“谋”字即为“公”。《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规定:“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以,关涉“人民群众的利益”即为公。何为“私”?蝇头小利为“私”、雁过拔毛为“私”,国为“公”、己为“私”。作为党员干部,务必要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把握界限不逾矩,常怀为“公”之心、警惕为“私”之念,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克己奉公、强化作为,在当好人民公仆的实践中贡献力量。
厘清“物”和“我”的关系。“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当前,唯政绩论成败、以名次论功绩的大环境中,出现了一些党员干部面对功名急于求成、面对荣辱得失过于执着,甚至出现骄奢腐化、目中无纪甚至顶风违纪的现象。究其原因,当系“物”在作祟。“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正视“物”与“我”的关系,面对大是大非、困难挑战,都要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去处理、去应对,要放下心中的执念,警惕“物欲”的操控,以平常心正视工作、直面挑战,才能在工作中砥砺奋进,展现一番新作为。
厘清“得”与“失”的关系。“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怎么样正确看待“得”与“失”,是检验年轻干部党性强不强、修养好不好、觉悟高不高的试金石。应该看到,没有党和人民的利益,也就谈不上党员个人的名利。因此,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自觉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境界,将个人的“小我”融入社会的“大我”中,将个人事业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对自身的权利、地位、利益要看得淡,不为名所累,不受利所缚,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恪尽职守,奋发有为。(于泳)